(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近日,中山大学的科研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发现:自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了数十处滑坡。这些滑坡并不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而是因为月球自身内部的“月震”引发的。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研究团队通过对比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找到了月球新出现的滑坡。他们挑选了74个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包括撞击坑的陡峭坑壁、断层形成的皱脊以及可能存在近期火山活动的月海斑块。通过精准比对前后图像,计算反照率的变化,科学家确认了滑坡发生的地点和形态。
和地球上动辄吞没山谷的巨大滑坡不同,月球上的滑坡显得“小巧”且“浅”。大多数长度不足1公里,宽度不到10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不足1米。每次滑坡移动的物质量小于10万立方米,主要发生在坡度为24°~ 42°的斜坡上。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的增加,说明月球表面仍然处在动态演化之中。
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滑坡?团队发现,其中不到三成可能与小行星撞击有关,但大多数滑坡的起点缺乏明显的岩石暴露。经过分析,他们推断真正的原因是来自月球内部的地震——科学家称之为“内生月震”。这种震动表明,月球虽然没有像地球一样的活跃板块运动,但其内部仍然储存着能量,会释放出来影响表面环境。
这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过去,人类几乎无法直接探测月球的地震活动带,而现在,滑坡的分布就像一把“指南针”,能够间接帮助科学家找到月球地下的活跃区域。这不仅能加深我们对月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为未来人类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
月球看似沉寂,但它依旧在“呼吸”和“发抖”。我国科学家的发现,再次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看到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
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这颗陪伴了人类千万年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