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丝般的神经如虫让脑机接口动了起来。最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联合东华大学的科研团队用5年时间啃下了一块硬骨头,他们研发出了全球领先的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这个比头发丝还细,能像蠕虫一样自由驱动的小玩意儿9月17日刚刚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直接把脑机接口技术从静态被动推向了动态主动的新阶段。
先说说神经蠕虫到底有多厉害。传统脑机接口的电极要么太硬,植入大脑容易引发排异反应;要么太死板,只能固定在一个位置记录信号,心跳轻微移动,时间一长电极可能就会错位,信号就乱了。
但神经蠕虫完全就不一样了,它细到和头发丝差不多,柔软的能拉伸,关键是能自己动。通过体外磁控,医生不用开刀,能远程控制,他在大脑里面调整位置,精准贴到需要监测或者刺激的神经区。这一步直接解决了长期临床植入的老大难题。
往深了看,这可不是简单的能动。过去的脑机接口像被动接收器,只能等神经信号自己送上门。现在神经蠕虫更像是主动探测器,能够主动的巡逻大脑不同区域,获取更全面、更动态的神经活动数据。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相当于给脑机接口装了一个智能脚。
未来研究人员不仅能更精准的解析大脑工作机制,还能针对不同的疾病,例如癫痫、帕金森等等定制动态治疗方案。更关键的是这个技术给生物电子设备的智能化铺了路。想象一下未来癫痫患者的脑机接口能自动追踪运动神经的变化,实时调整刺激参数。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的监测电极能提前预警病情发展。
这些曾经只能在科幻影片里面出现的场景,正因为神经蠕虫的突破,正因为神经蠕虫的突破离现实越来越近了。从全球科技竞争的角度来看,脑机接口是公认的未来科技制高点。美国、欧洲早就在这个领域砸重金了。
但中国科研团队用5年时间,在材料柔性驱动控制、生物兼容性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自主突破,还把成果发在了自然上。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标志着我们在这个前沿领域从跟跑转向了并跑,甚至是领跑。
总之神经如虫的出现不仅让脑机接口更聪明了,更让医疗手段更温柔,不用反复开刀调整电机,不用忍受刚性设备的排异反应,患者的痛苦少了,治疗的效果却更好了。这或许就是科研最动人的地方,用最前沿的技术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让科技真正的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