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供图
不久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参与的学生不限于文博专业,还有来自艺术、人文、经济乃至理工等多元学科背景的在读本科学生。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看来,这正是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延伸,也是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文化的影响力,应该渗入所有领域。”他希望在这些年轻人的人生早期“埋下一颗种子”,“也许他们未来不做这一行,但这段经历、这种感受会长久地留在生命里。文化的种子一旦发芽,便可以伴随他们走向任何岗位,并在新的土壤中继续生长。”
这颗“种子”,是文化的种子,也是理解的种子。
让文化融入生活,是吴志华长期致力的方向。他甚至想退休后开一家书店:“现代人读书越来越少,我想尝试改变这一现象。问题未必能立刻解决,但至少需要有人去关注、去推动。”在他看来,文化正日益生活化,博物馆不再只是观赏文物的场所,而是逐渐与生活场景相融合;观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转变为“共创”型文化生态中的积极参与者。
为促进这种“共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今年6月,16位香港艺术家基于观众在文博园林中的体验和反馈,创作出绘画、影像及多媒体作品,在上海张园举办了一场关于“与传统园林的对话”展览。艺术家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园林,将故宫文化元素融入跨领域创作,探索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并与香港的城市景观开展对话。
“文物不能说话,但人可以。”他说,“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对话的场域。”
作为一家收费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并不回避“经营”这个话题,但它有底气——真正把观众体验做到了极致。馆内使用200个从海外定制、与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同款的展柜,高清、透亮,即使拍摄也无眩光干扰,确保观众能直观感受文物的清晰原貌。展厅里更融入了大量数字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我们希望通过氛围营造和科技叙事,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讲述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吴志华说。
在香港这座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成为中国文化的对外窗口,推动文明互鉴。
今年11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迎来一场史诗级大展:“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250件(套)来自7家埃及重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等机构的镇馆之宝,许多文物更是首次在埃及境外展出。它们将与中国古代文物并列展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这是继上海博物馆之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第二次与亚洲博物馆直接合作,不仅凸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作为亚洲全球性博物馆的地位,也为2026年中埃建交70周年献礼。吴志华表示,该展是推动文明对话与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实践,真切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在吴志华看来,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而文化交流尤为关键。“了解历史、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未来。”他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积极与全球不同地区,尤其是中东和亚洲国家开展合作,通过展览、人才培训和经验交流实现互惠共融。“我们想要告诉观众,人类文明与艺术发展是多样性的,远不止欧美主流叙事中的那一部分。”
除了“引进来”,吴志华同样重视“走出去”。他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备将更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推向国际。在他看来,讲好中国故事需实现转化,要用外国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的方式浅白、亲切地表达,并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最终我们要传达的是,人类发展不是单一路径,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轨迹。构建美好世界,需要交流、互信和共建。”
从推动文化融入生活,到促进文明对话互鉴,吴志华与他所带领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以一种开放而沉稳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传递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包容。
吴志华说,他只是种树的人。人们已然看见,有些树正静默成林,有些种子已长出跨越文明的枝桠。
2025年9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埋下一颗种子 搭建文化桥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