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幻,一直是电影界最“烧钱”的类型,动辄宇航服、飞船、空间站,随便一个镜头就要砸下不少预算。但现在,一群年轻的中国科幻导演正在用短片的方式,硬刚这个高门槛题材。
在第二届北纬30°科幻电影周,一群青年导演通过“科幻电影创造营”获得了从IP、剧本到拍摄、后期的全流程支持。更重要的是,这次的主题是“太空科幻”——这不是为了简单追求视效酷炫,而是为了激发创作者面对最硬核题材时的想象力和工业化能力。
其中,导演耿亮选择改编短篇小说《登月》,在月球上让“清代僵尸”蹦跳的设定让他一眼相中。他说这个画面太抓人了,科幻、喜剧、惊悚元素都有,视觉冲击力强,想象力拉满。
另一位导演郭宇则选中《无债之人》,用“太空舱打工”的设定去隐喻当下的打工人处境。还有导演把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与星际文明冲突结合,尝试将古典诗意与科幻融合。总监制王红卫说得很直接:“我们不想再空谈软硬科幻,而是要让创作者动手拍出来。”
所以这届创造营不仅提供了《独行月球》等项目用过的太空舱、航天服、飞船模型等实体道具,还搭建了全国首个专门拍科幻的拍摄基地——象山的北纬30°科幻工场。
拍科幻不再是“烧钱游戏”,工业化支持让创作更自由
过去,年轻导演一听要拍太空科幻,第一反应就是“这钱不够”。但这一次,创造营用一整套系统思路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导演刘晓黎在改编《人生不相见》时,直接利用了《独行月球》的现成场景,通过灯光变化把原来暖色调的喜剧氛围变成冷冽紧张的《异形》风格。他用冷光从窗外打入,瞬间让一个太空舱变得压抑又神秘。
再比如,郭宇为《无债之人》加上了贴满便签的记事本、磨损的包裹等小道具,让太空舱打工的设定更真实。
拍摄过程中,多个导演团队还共用演员、服装和美术资源,甚至道具设备也循环使用,大家像在北电校园一样互帮互助。虽然是“竞赛”,但更像是“共创”。
更重要的是,项目组还引入了科幻美术前置制度——在剧本阶段就让专业美术团队参与,提前评估想象能否落地、预算能否控住,让导演从一开始就把创作和执行捆绑起来,避免“想得出做不出”。
AI全流程加入,年轻导演用科技释放想象力
这届科幻创造营的另一大亮点,是AI的深度参与。两支团队的短片完全通过AIGC流程制作,AI不仅改进了效率,更重塑了很多导演的创作方式。
耿亮的《登月》原本打算实拍,但导师建议他用AI试试,结果效果惊艳,特别是片中僵尸、跳跃等元素,AI处理让视觉更突破常规。他说:“有时候灵感枯竭时,我就跟AI对话,它像个高级策划,能给我很多启发。”
吴永的《麦浪》则呈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冷冰冰的科技世界,一个是原始温暖的生态试验田。他用AI工具生成概念图、分镜、甚至动态预演,极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就连没有用AI拍摄的导演们,也都在用AI辅助创作。比如郭宇提前用AI生成场景视觉图,马故渊用大模型筛选IP和剧本方向,连奥斯卡摄影师鲍德熹都建议:可以用AI呈现角色的精神幻象。
当然,AI并非万能,比如镜头一致性、人物表情统一还是难题。但导演们普遍看好AI未来在电影美学中的角色,并强调:“创作的核心始终是人,AI只是加速器。”
结语:当中国科幻从“类型”变成“生态”,未来的星河才真的可期
从创作端到工业链,从文学IP到视觉落地,再到AI技术的加持,这一届创造营其实在探索的是:中国科幻如何走出“孤岛式创作”,真正成为一套有机系统。
正如一位导演所说:“我们不是在竞争,而是在一起点亮中国科幻的星河。”
当太空不再只是想象的终点,而是创作的起点;当AI不再是“替代者”,而是“合作者”;当年轻导演不再畏惧高成本题材,而是敢于用短片撬动大命题——中国科幻电影,正在走向更辽阔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