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足道人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是《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核心警句。这句话蕴含了全书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理解《红楼梦》主题的一把钥匙。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它出现的语境——《好了歌》。
跛足道人在甄士隐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时出现,口念《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后,顿时彻悟,并为这首歌做了精彩的注解(《好了歌注》),最后说一声“走罢!”,便同疯道人飘然而去。
在这句话中,“好” 和 “了” 都是双关语,各有两层含义:
1、“好” (hǎo):
第一层:指世俗意义上的“美好”、“幸福”的东西,即功名、金银、娇妻、儿孙。
第二层:指道教修行追求的“圆满”、“超脱”的境界,即“成仙得道”的“好”。
2、“了” (liǎo):
第一层:指“完结”、“终结”、“放下”。即功名没了、金银没了、生命没了(眼闭了)。
第二层:指“彻悟”、“了却”、“解脱”。即了却尘缘,得到精神上的大自在。
这句话的核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揭示了世俗欲望与超脱解脱之间的转化条件。
1、“好便是了” (追求世俗之“好”,必然导向终结之“了”)
这句话警告世人:你所拼命追逐的世俗之“好”(功名、财富、情爱),本质上都是虚幻、短暂、终将消亡(了) 的。
你越是执着于占有这些“好”,最终失去时的痛苦就越大(“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枷锁,它注定会带来“了”(终结)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看,世俗的“好”本身就埋藏着“了”的种子。
2、“了便是好” (只有了却终结,才能得到真正之“好”)
这句话指出超脱的路径:只有当你真正看透、放下(“了”)对这些虚幻欲望的执着,了却这一切尘缘,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的超脱和幸福(“好”),即达到“神仙”般的自在境界。
这里的“了”是一种主动的“放下”,而不是被动的“失去”。甄士隐正是在经历了女儿被拐、家宅被烧、投靠岳父受尽白眼的种种“被动了的”痛苦后,听到《好了歌》才主动地“了却” 尘缘,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好”)。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逻辑是:
你之所以得不到真正永恒的幸福(神仙之“好”),是因为你忘不了、放不下那些终将消失的世俗之“好”。
只有当你醒悟过来,认识到世俗之“好”终归是“了”,并主动放下它们,你才能“了却”烦恼,达到真正圆满的“好”。
跛足道人的这句话和《好了歌》,为整部《红楼梦》定下了基调:
贾府的兴衰: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最终“好”景不常,“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宝黛的爱情:看似美好的木石前盟,最终“了”于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出家为僧。
人物的命运:王熙凤一生追逐权力金钱(“好”),最后“了”于一场空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作者曹雪芹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故事,都在诠释这个“好”与“了”的哲学:人生的痛苦源于对“好”的执着,而解脱之道在于“了”的智慧。
因此,跛足道人这句话不仅是点化甄士隐的偈语,更是点明《红楼梦》全书核心思想的题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