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融入开放发展新格局 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科技赋能临西轴承产业向上突围
□本报记者 王璐丹
轴承,机械设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被形象地称为“工业关节”。
作为全国主要的轴承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轴承集散地,临西县拥有各类轴承生产及配套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全国每10个轴承中就有1个产自临西。
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临西轴承经过50多年发展,一直难以摆脱“低端”标签。低小散企业多、产业龙头没有昂起,制造工艺落后、高端产品寥寥,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难以挤进等问题,成为困扰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难题。
为推动轴承产业迈向新高地,临西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开展科研创新。
工业母机轴承、机器人减速器轴承、智能纺机轴承……走进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展览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高精密设备专用轴承,这些都是该研究院自主研发或与相关高校、企业共同研发的产品。
“这是9叶片风力发电机组所用的轴承,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该研究院院长助理吕清磊指着一套轴承介绍,与其他轴承不同,风力发电轴承不仅要抵挡风沙的侵袭,还需具备耐高低温差、耐腐蚀、耐热等性能,具有较高技术难度。
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专注轴承核心技术研发,联合高校构建“产学研检”一体化体系,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高精密机床主轴配套轴承组等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打造平台载体,增强整体承载力,近年来,临西县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整合产业资源,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与燕山大学合作设立轴承产业创新研究院,在轴承、液压、机械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与河北经贸大学合作成立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深化县校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临西县轴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3家。
搭建科创平台,只是临西县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方面。
为深化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临西县依托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项目,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轴承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日前,在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一批来自河北宝瑞明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深沟球轴承接受了“全面体检”。硬度、表面粗糙度、成套轴承尺寸精度……经过一系列细致检测工序,这里开出的合格报告,将成为企业产品打进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这间今年6月正式揭牌并投用的实验室,由临轴集团与Z&S轴承公司共建,可为企业提供共享研发、共享计量、共享检测等服务。
“过去做检测,我们要跑去山东或河南。一来一回不仅耗费时间,一次的检测费用就要近万元。”河北宝瑞明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龙刚告诉记者,现在家门口就能检测,不仅报告当天可取,检测成本还降低了40%以上。
不仅建设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临西县还积极建设“国际轴之城”产业园,与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洛阳轴研所、唐山亚捷公司等机构合作,共建轴承锻造热处理共享工厂等智能制造平台。中伟卓特液压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工程师合作,建设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功开发行走马达、回转马达、33CC无级变速器等系列高端新产品。
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河北鑫泰轴承锻造有限公司、河北海蓝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河北亿泰克轴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8个本地轴承企业成为世界前八轴承企业供应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地越来越多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临西轴承竞争力不断提升。
“从政策倾斜到资金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滴灌式’服务,帮助产业集群加快提升含‘新’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将多渠道建立企业创新需求沟通反馈机制,细化梳理符合县域特色的科技赋能工具,针对集群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助力县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一篇:技术赋能,守护储能“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