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报道,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
外界关注的是,此为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道指上涨0.57%,纳指却下跌0.33%,美股三大指数的分化走势背后,是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深刻分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此次降息定义为“风险管理式降息”(risk management cut),旨在应对劳动力市场下行风险加剧和通胀上行压力的双重挑战。
这一举措符合市场预期,但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内部分歧巨大,19名官员中,10人支持年内再降息50个基点,6人支持维持现状,1人甚至要求加息。新上任的理事斯蒂芬·米兰则主张大幅降息,支持年内额外降息超过100个基点。
预期落地:预防式降息,美股走势分化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4.25%-4.50%下调至4.00%-4.25%。这次降息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或2020年疫情时期的紧急降息,而是更接近1995年的预防式降息。
降息后美股反应呈现显著分化:道指上涨0.57%,纳指下跌0.33%,标普500微跌0.1%。金融股如高盛、花旗涨超1%,房地产板块也表现良好。
科技股表现疲软,英伟达跌超2%。市场担心通胀粘性会延缓降息节奏,从而对高估值成长股的远期现金流折现产生压力。
点阵图之谜:内部分歧巨大,未来路径不确定
点阵图揭示了美联储内部的巨大意见分歧。19名官员中,10人支持年内再降息50个基点,6人支持维持现状,1人要求加息。
点阵图显示,FOMC官员对2025年底利率中值预测为3.6%,对2026年底预测为3.4%。这一预测隐含年内还需降息50个基点。
美联储小幅上调了经济增长预期(2025年GDP增速从1.4%上调至1.6%),但同时上调了通胀预期(2026年PCE预期从2.4%上调至2.6%)。对失业率的预测基本保持不变。
政策转向:从“鹰王”到“鸽派”的鲍威尔
鲍威尔从曾经的“鹰王”转变为如今的“鸽派”。面对通胀飙升时,他曾毫不犹豫地采取加息措施,誓言将物价拉回2%的目标区间。
如今,鲍威尔强调就业下行风险已经上升[$citation:4]。他表示:“在这个不那么活跃、有些疲软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下行风险似乎已经上升。”
这种转变背后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局面:通胀高位徘徊,就业市场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警告美国经济存在滞胀的风险。
市场影响:各类资产表现不一
美股方面,预防式降息后,对利率敏感的指数或板块表现较好。道指和小盘股表现相对较好。
黄金方面,预防式降息后,价格短期受到流动性宽松的提振,但后续随经济预期转好、美元美债回升后,金价或开始转向下行。
美元指数承压。随着降息格局逐步明朗,美元回落是大概率事件。人民币有望温和升值,为中国货币政策腾挪出更大空间。
历史对比:预防式降息 vs 衰退式降息
历史数据显示,预防式降息和衰退式降息对大类资产价格的影响有所不同。
预防式降息后A股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和风险偏好提振上涨,行业层面TMT等科技板块以及食品饮料、社会服务、美容护理、医药生物等消费核心资产占优。
港股相比A股对外部流动性宽松更敏感。预防式降息后必需&非必需消费、工业、科技表现较好。
未来展望:2026年利率路径仍不清晰
本次会议中对明后年降息指引给得保守。SEP显示明后年各有25BP的降息幅度,这与6月相比没有变化。
等到新任美联储主席的最终人选落地后,2026年利率路径才会更加清晰。鲍威尔任期至明年5月,特朗普有较大可能在今年年内宣布最终人选。
未来风险点在于如果通胀意外反弹,或美联储后续放缓降息步伐,市场可能迅速反转。特别是明年Q1通胀仍有上行风险。
鲍威尔的“风险管理式降息”只是开始,全球资产的重新洗牌才刚刚上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