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冯超男】“农业科技解决的是中国人吃饭问题,在保障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向环球网记者介绍,如今家禽养殖业俨然成为我国优质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来源。
而论及“食”,北京烤鸭绝对堪称烤鸭界的“顶流”,肉质肥美而细腻,特别在烤制过程中,脂肪逐渐融化,渗透到鸭肉之中,使得烤鸭更加鲜嫩多汁,让人回味无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上用来做烤鸭的品种正是来自于侯水生团队培育的“Z型北京鸭”。
育种创新,驱动水禽产业高质量飞跃
“并非所有的鸭子,都能做成地道的北京烤鸭,皮下脂肪要厚,肌间脂肪含量要高,只有这样的鸭子烤出来才会香。”侯水生介绍道,相比传统填鸭的方式,“Z型北京鸭”在自由采食的条件下即可达到北京烤鸭的要求,避免因填鸭而造成的应激反应,极大降低死亡率,优化了劳动力成本。
同时,“Z型北京鸭”生长周期40天左右,体重可达3.2公斤至3.3公斤,皮下脂肪厚度可达5-6毫米以上,肌间脂肪含量高达5.5%-5.6%。这些特点让“Z型北京鸭”成为制作北京烤鸭的理想选择,目前占据了北京市场份额的70%至80%。
除了“Z型北京鸭”外,侯水生及团队还成功培育出“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用于整体加工成咸水鸭、酱鸭和樟茶鸭等食品;适用于分割类食品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鸭”和肥肝生产的“中畜长白半番鸭”。“其中,用于整鸭食品及分割类食品加工的品种,市场曾经被英国樱桃谷鸭所占据,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培育出的两个品种已经在市场上与其形成竞争关系,无论是对国家、养殖生产企业及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不仅如此,侯水生团队成功构建了大规模的北京鸭×野鸭F2群体,组织实施了“千鸭X组”计划。充分运用前沿的基因组学技术,对该群体样本的深入研究,团队测定了F2群体1000多只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和80个重要经济性状的表型值,精准定位和解析了影响北京鸭羽色、饲料转化效率、体格大小以及肉品质等关键性状的主效基因及作用机制。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为肉鸭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攻破技术难关,勇攀科技高峰
在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时常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宛如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艰辛。然而,侯水生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决心,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勇攀科技高峰,成功攻克了重重技术难题。
据侯水生介绍,从外观上看,北京鸭与绿头野鸭完全是两类不同的品种,在体型、体重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渊源——北京鸭的祖先正是绿头野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极大兴趣。在进化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迫切想要探寻这个问题。”
而侯水生的目标就是寻找导致这些变化的关键基因,然而却面临着一个很大挑战——鸭子的人工授精技术难度极大。由于北京鸭与绿头野鸭在体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人工授精时遇到了诸多困难。但侯水生的团队并未气馁,苦寻合适的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攻克这一难题。经过两年反复艰苦摸索和实践,他们最终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为后续的基因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是对侯水生团队科研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其科研精神的锤炼。而正值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特别推出主题MV《无名》,以此致敬那些在各行各业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对此,侯水生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深情寄语,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这是核心驱动力;其次求真精神是科技工作的基石,诚信是立身之本;最后是要敞开胸怀,迎接挑战也是必不可少的。“科技发展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空谈理论而忽略实践。我们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促进科技和产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