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友邻社区的刘阿姨通过智慧友邻平台报名参加了社区提供的歌舞走秀活动;中午,独居的张大爷按下了社区提供的一键预警器,网格员15分钟内上门提供帮助;傍晚,心系社区的刘先生通过“爱邻码上说”向社区提出宝贵建议……
这是云岩区水东路街道友邻社区的日常图景,一个曾经面临多重治理困境的大型社区,如今焕发出智慧治理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1.2万余人“大型社区”的管理挑战,友邻社区以党建引领智慧治理,用“数字翅膀”托起民生需求,让科技温度融化传统治理“坚冰”。
靶向施策:大型社区的智慧治理转型
作为典型的大型新建住宅小区,友邻社区辖区面积0.52平方公里,管辖4个组团,居住人口达12783人,“一老一小一高”群体占比大。社区长期面临人口管理难、安全隐患多、公共服务压力大、居民参与治理弱四大治理难题。
针对治理困境,水东路街道以友邻社区为试点,探索智慧治理新路径。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四大领域,围绕平台搭建、安全防控、精准服务、多元共治四个维度,推进“技术+机制”双驱动的智慧化场景应用。
“社区构建了‘3+2+N’智慧社区运行管理体系,打造智慧治理中枢。‘3’即‘三个一’运行机制:后台管理‘一个系统’、内部办公‘一个定制软件’、外部服务‘一个平台’。‘2’即2个核心服务渠道,集成‘数字人+社区微脑’技术,‘N’即16项AI应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友邻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嘉佳表示,自2023年智慧友邻平台打造以来,社区紧紧围绕居民所需,不断提升平台功能,到今年已进入到2.0模式了。
党建+科技:构建融合治理新体系
友邻社区以“党建e+”为抓手,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体系。线上开通“爱邻码上说”,居民通过扫码一键提交诉求、建议;线下配置“友友和邻邻”数字全科社工协助解决民生问题。这种“线上反馈+线下落实”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同时,社区还通过共享物业摄像头、门禁、消防探头等物联网设备数据,建立“识别-预判-预警-处置-反馈”闭环响应机制,实现科技赋能筑牢社区安全防线。目前,覆盖社区35个出入口、25个公共区域、493个高清摄像头、1200余个烟雾报警器,搭建起高效的应急安全管理平台。
今年以来,友邻社区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各类安全隐患预警213起,隐患发现率提升13.3%。
智慧赋能:让“一老一小”生活更便捷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我们部署‘温馨颐年’智慧关怀系统,配备一键预警器,15分钟内响应。”张嘉佳说,该系统启用至今已累计为重点关注群体家庭提供即时救助10余次。通过智能轨迹监测,意外预警处置及时率达到100%。
针对少年群体,线下引进“澜邻湾”儿童之家,线上开发“儿童之家”模块,实现书籍借阅电子化、活动线上报名,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次,服务900余人次。
社区还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诉求反馈“马上办”、生活服务“掌上办”。推出“爱邻码上说”二维码后,平均处理时间从3天缩短至0.5天,政务服务投诉率下降65.3%。整合区域12家生活服务资源,形成“便民生活地图”,实现生活服务“掌上查询”。
“咱们社区自从启用了智慧友邻平台后,真是为我们居民减少了很多麻烦,记得有一次钥匙锁在家里,通过平台找开锁师傅,不到20分钟就解决了麻烦。平台不仅有针对老人的智慧关怀系统,也有方便孩子们的儿童之家。”“尤其是对我们老人家来说确实方便,平时我喜欢参加走秀项目,现在通过平台就能报名参加,省时省力。”说起智慧社区,居民唐云和刘吉莲赞不绝口。
完善机制:长效激发社区活力
“我们要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也要让志愿者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反馈。”张嘉佳表示,社区开发“志愿积分管理平台”模块,对外链接“中国志愿服务网”,对志愿者给予志愿服务时长积分。同时,凝聚“友邻之星”“红邻骑士”等新兴力量,带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自平台推出以来,社区志愿者增至493人。
同时,社区与16家市区直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组建“社区服务联盟”,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利用社区食堂资源,与物业共同打造“红邻骑士驿站”,吸纳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五闪”微治理志愿服务。
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社区将系统故障率控制在3%以内,每年匹配总项目费用的1%作为运营资金。通过打造数字化IP形象,举办“智慧社区体验日”等活动,有效提升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
随着智慧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友邻社区已经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的转变。接下来,“数字全科社工”友友和邻邻将“现身”社区,每天24小时响应居民咨询,智慧友邻平台即时处理各类社区事务,志愿积分激励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大型社区治理这个曾经令人头疼的难题,在这里找到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李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