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5万亿城市,要来了
创始人
2025-09-16 14:02:52
0

城市经济天花板,又抬高了。

日前召开的主题发布会透露,“十四五”收官时(2025年末),北京GDP将站上5万亿台阶。

这意味着,继上海之后,北京将成为全国第二个5万亿城市,与深圳广州香港等拉开差距。

北京上海经济为何这么猛?广深能否再次迎头赶上?

01

京沪GDP迈进5万亿,意味着什么?

环顾国际,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5万亿(约7000亿美元)的仅有20多个。

这一数字,超过瑞典比利时泰国等国家,一城可敌一国,说是“富可敌国”不算夸张。

放眼国内,GDP超过5万亿的省份只有11个,京沪GDP已超近2/3省域。

京沪是省级的直辖市,也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属于万亿俱乐部的领头羊。

目前,我国内地共有27个万亿GDP城市,未来几年有望扩容到30席。

这意味着,万亿城市早已不再稀缺,万亿GDP的含金量也不复以往。

毕竟,同为万亿城市,但经济梯度相当明显:

5万亿的京沪,4万亿的深广渝,2万亿的苏成杭武,1.5万亿-2万亿还有6座城市,万亿区间更有10多座城市。

当京沪联袂跻身5万亿,GDP10强城市也将集体站上2万亿,这是新的竞争起点。

02

京沪GDP,何以与广深拉开差距?

过去20多年来,京沪GDP虽然一直稳居前二,但对广深的领先优势并没有那么夸张。

这从各大城市破万亿的时间表就可见一斑,上海2006年,北京2008年,广州、深圳则是2010年。

GDP差距的放大,主要在两次经济普查期间,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带动GDP大幅调增,京沪从中受益。

第一次是2018年的四经普,上海GDP调增3332亿,北京大增2786亿,上修幅度接近10%。

彼时,研发投入开始计入GDP,加上二三产业普查更为细致,科研服务、新兴产业发达的京沪,堪称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2023年的五经普,上海GDP调增4185亿,北京大增3593亿元,上修幅度超过所有省份。

这一次,自有住房以“虚拟租金”形式计入GDP,加上数字经济纳入普查,京沪在这两方面都相对发达。

两次经济普查,直接给京沪一次性增加6000-7000亿元的增量,而广深只有1000亿左右,差距就此拉大。

当然,经济普查不是凭空变出来的GDP,而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03

广深,还能追上京沪吗?

高峰时期,广州GDP接近北京的80%、上海的70%,深圳则是一路追赶。

2000年至今,深圳与上海GDP之比从45%提高到68%,达到北京GDP的74%。

短期来看,广深GDP恐怕很难追上京沪,哪怕与北京之间,还差了整整一个东莞的体量。

差距之所以拉大,既有行政级别、国家定位的悬殊,也有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差异。

同为一线,北京、上海是直辖市,广州、深圳只是副省级市,不过深圳多了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的特殊身份。

根据2035总规,北京坐拥全国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四中心”定位。

上海则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中心”。

与之对比,广州只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深圳则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

这些定位远高于二线城市,也是广深能位列一线的关键,但与京沪仍有明显差距。

简单来说,京沪地位相对超然,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金融中心,几乎所有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都难以绕开。

反观广深,早年的先行先试权已不复存在,更多要靠自力更生,在市场竞争中拼搏出一番天地。

04

一线城市,终究是产业的较量。

北京早就开始去工业化,但大学大院大所、政府机构、央企总部集聚,为其发展知识经济、总部经济带来独一无二的优势。

最多的互联网企业,最强的科研天团,让北京在“互联网+”时代无往而不利,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是抢得先机。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虽然不是金融中心,但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与上海处于同一水平。

仅金融业创造的GDP,京沪都足以让普通省会望尘莫及,深圳金融业GDP是4700亿元,广州只有3000亿元。

上海、深圳都是工业大市和科创大市,但上海强在全球资源配置,深圳强在民间科技创新。

上海,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为支柱,也是大飞机、造船业等大国重器的中心,更不用说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

深圳,则是少有的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占工业半壁江山,人工智能时代厚积薄发。

虽然总量追赶不易,但在细分领域,深圳已与京沪齐头并进乃至形成赶超之势。

当前,深圳已拿下工业、出口、市场主体、企业研发投入第一大市之位。

深圳更深,广州更广。广州拿下了一系列“国”字头称号,城市功能更为综合,二三产业相对均衡,但新兴产业有待壮大。

广州以汽车、电子、石化为传统支柱,低空经济、无人驾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正在发力中。

面向未来,全球地缘大变局之下,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天平开始倾斜。

新一轮科技革命之下,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大产业正在崛起。

这些产业将决定未来胜负,也是广深不能错过的机遇。

来源:国民经略

作者: 凯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是... 在刚刚过去的日子里,美国空军悄然接收了其第500架F-35A的消息,而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空军要完成第...
“夸父”又一新突破:有了机器人... 9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知名量子计算公司,启动IPO辅...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9月15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在安徽证...
深外学子在开源鸿蒙工程赛中斩获...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近日,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
美的集团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美的集团(000333)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江苏痴情女子卖房救重病男友,前... 江苏的小丽几年前网上认识了男子王某,两人见面后确定恋爱关系。 一段时间后,王某谎称患脑瘤需大额医药费...
原创 A...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特约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魏佳 AI赛道,从不缺少追...
反倾销落地,国产模拟芯片迎转机 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作者 | 九林 商务部连发两条公告,公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