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状态。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不断对中国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从高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到贸易壁垒的设置,从南海问题的干预到舆论场的抹黑,其打压手段可谓层出不穷、花样百新。这种持续性的对华施压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思考:为何美国要如此执着地针对中国?毕竟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过去也曾有过相对融洽的合作时期,如今却演变成剑拔弩张的竞争态势?
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马丁·雅克对此提出了独到见解。他在研究中指出,美国之所以对中国保持如此高度的关注度,根源在于中国在美方眼中犯下了两个原罪——即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和制度道路的自主选择。
回溯历史,美国确实在工业革命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二战后迅速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但伴随着这种超级大国地位的巩固,美国也滋生出一种危险的思维定式:一方面热衷于对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指手画脚,另一方面又无法容忍任何国家的发展速度超越自己。这种矛盾心理在面对中国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关键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种发展态势让长期占据全球领导地位的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其世界第一的宝座确实面临着被撼动的风险。
但平心而论,这种局面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要归咎于美国自身的战略误判。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考量,曾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当时的美国决策者天真地认为,通过有限度的技术转移和市场开放,可以将中国改造成一个依附于美国经济体系的加工厂,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然而中国的发展轨迹完全打破了这种幻想——我们不仅没有沦为美国的提款机,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面对中国的不按常理出牌,美国开始频繁动用其惯用的遏制手段:从技术封锁到市场准入限制,从金融制裁到舆论抹黑。这些措施虽然给中国发展带来一定困扰,但更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外部压力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奋进。
更令美国如鲠在喉的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当大多数西方国家奉行资本主义制度时,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成功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创造性结合。这种制度差异让秉持历史终结论的美国精英阶层感到难以接受。随着中国模式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美国的焦虑感与日俱增,其遏制手段也愈发极端化: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到拜登政府的科技脱钩,从插手台湾问题到构建对华包围圈,种种行径都显示出美国已经陷入一种战略恐慌。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粘贴。中国道路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不输出模式、不强加于人,但也不会接受别国将其发展道路强加于己。美国应该认识到,靠军火贸易、金融霸权、颜色革命等手段维持的旧秩序终将被时代淘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类文明的正确方向。
当前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疫情防治、反恐维稳等共同挑战,更需要中美这两个大国展现责任与担当。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期待美国能够摒弃零和思维,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探索大国相处的新范式。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正如中国领导人强调的,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关键在于美国何时能够真正放下偏见,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