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何为自然?人类如何与之共处?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人们不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凝视自然,而必须作为关系网络中的一环,重塑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的“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展览,就试图在“自然契约”这一思维框架下,探讨人与技术、媒介、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七位来自多元文化语境的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梁绍基、麦拉蒂·苏若道默、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赵仁辉、曹澍与尹韵雅,以18组(件)作品构成展览中平行叙事的线索。作品涵盖装置、生物媒介、影像、人工智能等形式,呈现出自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重面貌:它既是材料,也是思想;既是他者,更是镜像。展览试图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络,回应自然、技术与人之间日益紧张又深度纠缠的关系。
步入展厅,林恩·赫舍曼·利森的作品《无限引擎》在美术馆空间中构建了一个生物技术实验室,意在呈现当代生物工程领域前沿技术所激发的伦理与哲学思考。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文本中的人工生命,如今借由基因编辑等技术跃然现实,引发了关于未来的生态、社会乃至人类关于“自我”定义的深刻思考。作品将观者引入一个介于科学与艺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场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延伸的社会后果与人类身份的重构。
梁绍基多年来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进行“自然系列”的创作。此次展出的《冰床》是梁绍基的全新创作。艺术家挑战使用全新材料对“蚕意”进行演绎——借由玻璃的特质打造出蚕丝冰莹剔透的生命流迹。正如艺术家自述所言:“我的创作无论是以蚕还是以玻璃为媒介,都注重揭示材料的内在精神,都富概念性和诗性。”作品《蚕·山水》也充满了自然气息及哲思,虚薄的长丝卷如瀑布一般从顶上倾泻而下,与丝纱缠绕的古木构成别样的山水景观。艺术家通过对蚕的一生的写照,创作了一幅沧桑满目的生命山水画卷,同时又暗指人为造成的各种生态灾难对中国古典山水的无情破坏。
麦拉蒂·苏若道默聚焦对身体、自身和世界关系的课题研究,并通过摄影、舞蹈、影片和现场表演等方式来呈现这些概念。她的展出作品《㶲-黄油舞》通过重复性身体动作的极限演绎,揭示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面临的持续困境与重构平衡的过程。艺术家在涂满黄油的地面上持续起舞,不断滑倒又重新站起,直至体力耗尽。她最终以满身油渍、步履沉重的身姿缓缓离场。这一表演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意志、抗争与恢复的隐喻性叙述。
曹澍的创作将人工智能、算法等未来图景与自然并置,编织出独特的科幻叙事。其作品《妖糖》以一种极具哲思的方式审视了技术的存在。在一个人类早已灭绝的未来世界中,垂直农业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管理,植物的每一次呼吸与生长均被算法精密控制。作品主角是一架负责甘蔗培育的人工智能无人机,正执行其第3亿9千5百万次巡逻任务,即便人类早已灭绝,系统依然周而复始地运行。无人机在目睹一只蚂蚁的瞬间,被唤醒了记忆——那是它第一次巡逻的地点:20世纪中叶的糖厂,叙述由此展开。
作为一名国际电影制作人和视觉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此次参展的作品《烟火(风扇)》以镜头精确捕捉火焰的细节,在叠印与特效的处理中,火的跃动被赋予了某种神秘而原始的生命力。三台幻影般的风扇背对火焰持续吹拂,它们既驱散热浪,又唤醒火势,使得整个场域沉浸于一种生成与熄灭交错的永恒轮回中。该作品深植于艺术家在泰国清迈湄林的“家”,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庇护所。在这个洞穴般的空间中,热量成为心理与情感的隐喻,既温暖也潜藏威胁。《烟火(风扇)》是一场有关存在、影像与感知的冥想,正如阿彼察邦一贯的表达形式:看到不同的世界。
综观展览,艺术家不仅在叙述自然,也在拓展艺术的媒介边界;他们不仅在回应时代,也在追问人类的存在方式。通过作品,观者得以在光影之间、在感官与技术之间、在记忆与未来之间,重新思索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契约”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新设定。从一开始的“自然爱隐藏”“天人合一”等古典思想,到现代科学将自然视为可以测量和征服的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在进行重构,而如今,通过艺术,我们得以跨越物种的边界,在人与媒介、技术与自然之间,重新想象一种新的未来。
2025年9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自然契约”:对人与自然的深刻观照与叩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