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正义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想象下面两种情景:
有一位80多岁的女士患有末期呼吸衰竭和肾衰竭,已经入住监护室两周。她的丈夫曾在病了很久以后过世,死前使用了饲管,做了气管造口术。当她病倒时,她的子女同样要求她的医生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永久性气管造口术、饲管、透析导管等。她躺在病床上,身体连接着仪器,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有一位老年男士在一次打网球时感到手指刺痛麻木,检查发现他的脊髓中长了肿瘤,手术可以缓解病情,但无法根治,最终肿瘤将迫使他瘫痪。在权衡了现状和手术风险后,他决定维持现状,暂不进行手术。他开始更频繁地看望孙辈,飞回老家探亲,并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后来,当走路开始变得困难,他接受了手术。然而化疗让他苦不堪言。在意识到继续治疗差别不大后,他选择停止化疗,回到家里,最终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离世。
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死亡终将到来。我们不能决定死亡是否来临、何时来临,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我们可以选择用尽医疗手段,在仪器和药物中与死神“死磕到底”,也可以选择放弃对疾病的治疗,尽力保证生活质量,用未尽的时间完成未竟的心愿,与世界“温柔告别”。如果是你,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再能维持时,你会怎么选?
(图源网络,侵删)
当今医疗发展迅速,我们有了更多“死磕到底”的手段,很多原来的绝症现在都有了治疗方法,随之而来的是失败的风险,可能会伴随着痛苦以及大量金钱的丧失。而与世界“温柔告别”似乎更令人安然,或许我们会本能地向往那种“平静而温馨”的离开。但当你真正身处其中,这一选择可能要复杂得多。试着想象:
有一人患有严重疾病和器官衰竭。医生提出可以采取插管、透析、饲管等救护措施,这些手段可以维持生命,却会带来持续的痛苦、对日常功能的剥夺,也可能让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你认为他应该接受这些措施吗?
A.应该 B.不应该
如果你的父母/爱人/子女陷入这样的境地,你会选择让他采取这些措施吗?
A.会 B.不会
如果有一天你面临这样的处境,你会接受这样的医疗措施吗?
A.会 B.不会
抽象的设想,为亲人的抉择,以及为自己做的决定,这三者带来的感受和做决定的难度截然不同。
(图源网络,侵删)
瑞士裔的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 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其著作《On Death and Dying》中提出了哀伤五阶段理论(“Five stages of grief”)。在这里,我们介绍它来帮助理解病患(乃至家属)面对疾病、临终或重大丧失的心理反应过程:
1.否认(Denial)。在这个阶段,人们拒绝承认现实,典型反应是“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通过这种否认和逃避,人们能够得到一些心理上的缓冲。
2.愤怒(Anger)。当人们逐渐发现逃避没有用处,死亡无法避免时,愤怒常常出现。人们可能将怒气指向他人乃至命运,产生失控感和不公平感。
3.讨价还价(Bargaining)。在这一阶段,人们可能试图通过与医生或命运“谈判”来换取延迟死亡的机会,这往往表现为积极治疗、积极寻找新的医疗手段或祈求奇迹。
4.抑郁(Depression)。但死亡或失去亲人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时,人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悲伤和绝望。
5.接受(Acceptance)。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们可能会逐渐放下一切,开始以平静、释然的心态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和失去。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完整经历这五个过程,但这一理论揭示了:面对死亡是一种动态的曲折的心理历程,而非一瞬间的理性选择。
面对死亡时的医疗决策,不仅取决于医学预后本身,还深受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当病人处在不同阶段时,对医疗抉择的态度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有人因为否认和愤怒而坚持“无论如何也要抢救”。有人在讨价还价时不断寻求新的治疗机会,求神拜佛,到处寻求偏方。有时即使医生已经判断“继续治疗意义不大”,人们仍可能坚持斗争。在逐渐走向接受时,人们才更可能更平静地考虑:要以痛苦换取时间,还是放弃治疗,让最后的时光更自由、更安宁。
这些摇摆并非线性流程,它可能反复出现,这意味着否认、愤怒、抑郁与接受涨涨落落,强烈的求生欲和强烈的留住亲人的愿望起起伏伏,让我们在抗争和放弃中一次又一次地徘徊。
(图源网络,侵删)
这样的决策还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人的自我常常基于紧密的社会关系,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因此,至亲的离开,意味着自己一部分生命和自我的坍塌。“孝道”、“人命关天”等观念也让家属难以做出是否放弃治疗的决定。
并且,接受过亲人的死亡,并不代表人们更有能力和勇气放任自己的死亡。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父亲要求医生采取“一切措施”挽救他的生命。然而几年前,他的妻子在监护室里全身插满管子、戴着呼吸机离世时,他曾说绝不想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他的身上。
归根结底,面对死亡的选择,本质上是“生命意义的选择”。生命的意义是“长度”还是“质量”?是“抗争的勇气”还是“放弃的坦然”?这或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每个选择的背后,都藏着我们的生命经历、价值观念和情感需求。或许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抗争”或“放弃”,而是想清楚当死亡终将来临,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更重要,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不后悔地说:这是我的选择。
死亡并非仅属于老年期的话题,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在前方等待。愿我们都有勇气去思考,也愿思考带给我们更多勇气。愿我们都牢记死亡的必然,然后更用力地珍惜当下,把有限的时间,付出给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作者 | 正义
美编 | N
来源 |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