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张守营
科学研究,常被比作“大海捞针”。耗时。耗力。耗钱。然而现在,AI正改变这一切。
它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辅助计算的工具,而更像一块配备了“智能导航”的高科技探针——能深入无边的数据海洋,快速定位并精准提取最有价值资源的那一根“针”,甚至能预测“针”的位置和形态。
以前,研发一款新药:十年时间、数十亿美元、测试数百万种分子组合,是常态。现在,AI的介入正彻底改变这一范式。例如,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的“虚拟实验室平台”,由AI首席科学家智能体自主领导一组专家智能体,仅在几天内就设计出针对新冠病毒的新型纳米抗体,显著缩短了传统研发周期。
AI通过模拟与预测极速筛选,将科研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让他们更专注于“从0到1”的突破。
发现新材料,也不再只依赖灵感与试错。AI通过学习海量材料数据,直接推演新配方,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不止于医药和材料——AI正在气候模拟、天体物理、基因编辑等领域发力。它快速处理庞大观测数据,帮助科学家识别模式、预测趋势,甚至提出人类未曾留意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AI降低了科研门槛。过去只有资源雄厚的大机构能玩转的试验,现在更多中小团队也能借助AI工具进入创新赛道。
AI之于科研,某种意义上,犹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诞生——它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看见曾经看不见的规律与世界。
这正是“从0到1”科学发现加速的底气。它的背后,仍是人类的智慧与指引。标注数据、设计算法、解释结果——关键环节仍依赖人类科研专家的判断。数据质量是根本,低质数据会导致模型透明度低、复现性差;而可解释AI(XAI)框架的兴起,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AI不是要取代科学家,而是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助手。它处理海量信息,人类专注创造与决策。人机协作,正在重新定义科学研究的未来,也赋予我们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新可能。(本文摘编自《中国经济导报》2025年9月6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