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这场原本被外界预测为闪电战的军事冲突,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给全球军事观察家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场战争彻底颠覆了传统战争观念,打破了明星武器决定论和王牌部队速胜论的迷思。过去人们总认为,只要拥有几件尖端武器或几支精锐部队就能决定战争胜负,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战争远非如此简单。
这场世纪之战给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在高强度现代战争中,导弹和无人机这两类武器必须保持充足的储备,不仅要数量庞大,更要确保持续供应能力。如果做不到量大管饱这四个字,任何国家都难以在现代战争中占据优势。
让我们仔细分析乌克兰战场的实际情况。战争初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俄罗斯的钢铁洪流会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乌克兰军队凭借西方援助的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以及土耳其制造的TB-2察打一体无人机,成功遏制了俄军的装甲突击和空中优势。这些单价并不昂贵的武器系统,却创造了摧毁价值数十倍于自身造价的高价值目标的惊人战绩。随着战事持续,双方逐渐陷入了一场比拼武器库存的拉锯战。俄军动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和关键基础设施实施精确打击;而乌军则依靠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和各型无人机,持续袭扰俄军的后勤补给线和指挥中枢。这场战争俨然演变成了一场远程精确火力与智能无人装备的无限消耗战,胜负的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战争储备最先耗尽。
这一残酷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可能面临的任何军事冲突,很可能就是一场从开始就进入决战阶段的持久战,胜负取决于持续打击能力的强弱。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首先,导弹作为现代战争的开罐器,必须确保充足储备。现代防御体系日益完善,指望通过一两波次攻击就瘫痪敌方防御纯属天方夜谭。必须建立起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的全方位、多波次、持续饱和打击能力。以打击一个现代化空军基地为例,要彻底瘫痪其跑道、机库、油料库、弹药库等关键设施,至少需要数十枚甚至上百枚精确制导导弹。而这仅仅是一个目标的需求量。由此可见,没有海量的导弹储备,根本无法支撑一场现代化战争。
其次,无人机已经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形态。俄乌战场证明,无人机不再是战场配角,而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各类无人机各司其职:侦察无人机担任战场之眼,没有它们部队就会变成瞎子;攻击无人机化身飞行炮兵,实现发现即摧毁;巡飞弹则如同战场死神,能在目标区域长时间徘徊伺机而动。这类武器虽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作战效能极高,且消耗速度极快。交战双方每天损失的无人机数量都以数百甚至上千架计。这就如同即时战略游戏,如果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耗速度,很快就会失去战场主动权。因此,无人机的生产和储备必须以万甚至十万为单位,确保前线部队能够像使用子弹一样随心所欲地使用无人机。
俄乌战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强大的国防工业能力,特别是导弹和无人机等消耗性武器的规模化、低成本、快速生产能力,其战略价值已经与研发尖端武器同等重要。仅仅拥有歼-20隐身战机、航空母舰等高端装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能够堆积如山的精确制导弹药储备体系。
未来的战场将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工业制造能力的比拼。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和平时期形成威慑,战争时期持续供给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确保在危机来临时,我们的导弹和无人机能够像下饺子一般源源不断输往前线,真正实现量大管饱的作战需求。只有建立起绝对的火力优势和无限的智能装备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军事冲突中赢得最终胜利。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打的就是持久力和生产力,任何国家都必须为此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