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杂志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最畅销的10大汽车品牌,大众以180万辆的成绩遥遥领先。丰田排第六,卖出了47.9万辆,电动或混动车型占比是86%,基本已经全盘电动化。
让人意外的是吉利,它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品牌,销量20.2万辆排名第九,电动或混动车型的占比是67%。这个数据还是挺有意思的,在很多人眼中,吉利是一家只会“买买买”的企业,既没什么品牌溢价,也没太多特别的技术。但就是这样的吉利,已经是欧洲前十的巨头。
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在国内被消费者视为草芥的国产品牌,在国外的定位并不低。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国内是草芥,国外是巨头
在很多人眼中,吉利是一家只会摸着别人过河、没有技术的金融企业。因为当年“蛇吞象”收购沃尔沃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再加上有意无意的相互攻讦,吉利就变成了一家靠着吸收沃尔沃技术起家的企业。
实际上在全球市场,吉利的形象是一家日渐强大的巨型跨国车企,与国内的形象判若两人。
原因倒也不复杂,吉利当年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其实这家北欧车企已经几度易手。在吉利之前,经营沃尔沃的也都是跨国车企,但并不那么成功。反倒是吉利收购之后,与沃尔沃共同开发出CMA中级车基础模块化架构,在电动化技术方面共享三电和智能网联技术等,让这个北欧豪华品牌重获新生。
因此吉利在国外的形象其实挺“高大”的,不仅是沃尔沃的“救世主”, 在欧洲的领克品牌,在美国的极星品牌,定位都不低。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比亚迪身上,在国内,比亚迪经常是代步车和普通家庭用车的代名词,毕竟7.98万元的秦PLUS DM-i太深入人心了。
实际上在国外市场,比亚迪的品牌、价格定位基本上就是BBA豪华品牌下面一点点,与特斯拉齐平。比亚迪汉家族和唐家族在欧洲市场的定价与奔驰GLC、宝马5系相当,海豹EV比特斯拉Model 3要贵,ATTO 3(国内的元PLUS)在泰国市场的起售价约为24万人民币,定位也是高端市场。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亚迪赞助了欧洲杯和美洲杯,还经常被采购用作公务用车或公共交通工具,比如APEC 2024秘鲁领导人峰会现场,就有20台比亚迪ATTO 3作为主会场官方用车。这样的品牌,怎么会低端?
其余一些海外销量高的,比如奇瑞、哈弗、名爵,也都是面向中高端市场。因为零下30℃冷启动技术让车辆放置一夜后点火成功率达99%,奇瑞在俄罗斯被称为 “西伯利亚铁骑”,长城的坦克系列在中东市场完全是豪华越野旗舰的定位,名爵干脆被认为是历史悠久的英伦品牌。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2)冰火两重天,都怨“来时的路”?
为什么国产车在国外反倒比国内高大上?个人看来,还是因为“来时的路”。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这些自主品牌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自己“太知道它们什么样”了。而对于海外用户来说,这些企业出海的时候就已经是巨头,自然观感大不同。
在国内,国产车是有“黑历史” 的。创业初期,国产车畅销的都是最便宜的代步车,比如奇瑞QQ、比亚迪F0,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低端的形象。到了2010年代初期,国产车的质量相比合资车也依然处于劣势,比如那时候频出的车身生锈、发动机异响等问题,虽然是技术发展途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却也依然需要时间去消化。
再就是品牌认可度这样的“隐形门槛”了,哪怕各方面实力都不虚,真正到了商务场合,比亚迪汉一定没有奥迪A4L“有面子”,传祺M8也未必能在形象上高过别克GL8。
当然还有舆论效应,国产车的竞争太激烈了,任何问题都容易被放大。比如早期的变速箱顿挫问题,其实国产车和合资车都有,部分国产品牌还在积极改进优化。但到了传播端,就变成了国产变速箱不行。
还有现在的辅助驾驶问题也是一样,将广告牌识别成车辆导致紧急刹车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生了特斯拉身上就属于“司空见惯”,发生在国产车身上那就是“天塌了”。
总之,因为早期的一些问题。现在的国产车依然处于被放大镜看的状态,要求极其严苛,品牌形象的提升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逆袭密码,唯有引领?
那国产车怎样才能摆脱现在的品牌形象呢?与形象更高的国际品牌推出相同的产品,显然是不行的,溢价能力就差了一大截。
但也不是毫无办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引领。
前几天赛力斯公布了8月份的销量,问界M9卖出了10067台,问界M8则卖出了21537台,牢牢把持着50万级和40万级SUV的销冠位置。
为什么这两款车能够超过一众老对手,牢牢把持住高端市场呢?说白了就是技术引领。比如有支持 “车位到车位”的辅助驾驶,上下高速、过收费站、进园区闸机等场景都无需司机操心。有最新的星云一体智慧投影大灯,不仅有自适应功能,还能弯道辅助照明、动态光毯辅。
还有专门的 “零重力太空舱”,具备向电动调节+石墨烯加热功能,大幅提升乘坐感受。车内配备的AR – HUD可以将导航路线铺满前挡风玻璃,车顶激光投影幕布可实现多屏联动。途灵智能底盘过减速带时空气悬架会自动抬臀,Pre-Curve系统入弯前就预判路线,都让驾驶变得更加舒适。
这些功能都是国际对手们没有的,哪怕是后续有了,也很能一下子就动摇问界的领先。
至于另外一条路,就是“熬时间”了。哪怕国产车现在的形象不够好,不断推出好的产品,消费者的感官也是不断提升的。早年有种说法,超过15万就不要考虑国产车,如今不仅卖上了50万,起码10万出头的车,大家觉得选择国产毫无问题,甚至就是第一选项,这就是进步。
(4)功夫拍案
对于国产车而言,国内是草芥,国外是巨头,这样的局面其实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国产车的起点太低了,一步步从三四万的车走到如今,消费者认知的提升尚且需要一段时间。相反,国产车的出海最近几年才大规模开启,海外消费者刚刚认识吉利、比亚迪,它们就已经是巨头了,本身定价也不低,形象自然也不低。
这样的历史原因无法被忽略,国产车要提升品牌形象,唯有引领,再就是靠时间去抹平“创伤”。同样的价格,大家愿意选择国产车还是合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