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邱伊娜 通讯员 程振伟 王震
学期刚刚开始,很多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校园和学习环境,不免迷茫。杭电卓越学院智能安全专业大三学生毛顿开的故事,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中,毛顿开获得CPU设计赛(龙芯杯)个人赛二等奖。
“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是出了名的大学生‘硬核’竞赛,历时长、技术难关多,独立设计开发CPU使其运转,基本上是做到了0到1,毛顿开拿到了全国二等奖,全国第11名,这是他勇于挑战、专挑最难啃科研攻关精神的一个成果。”毛顿开的系统能力竞赛指导老师章复嘉说。
毛顿开
事实上,除了计算机系统设计,毛顿开还在数学建模、短视频创作与AI艺术等领域均有涉猎,是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
硬核的CPU设计,是用慢功夫堆出来的
大一时的毛顿开,像所有新生一样,在通识课程中寻找方向。他参加英语竞赛,拿下国赛银奖;投身数学建模校赛,初尝团队协作的滋味;也拿起相机,为校园新闻拍摄短视频。这些看似零散的经历,实则是他接下来垒筑“高塔”的底座。
“在大一上学期,我虽然扎实地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学习,对竞赛方面却一无所知。进入卓越学院,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初次尝试参加竞赛,队长的沟通策划和队员们的专业能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一刻起,我认识到课本之外还有十分广阔的天地,而这正是我应当发展的能力。”毛顿开告诉记者。
在编程能力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他在大二时果断转向专业核心赛道——计算机CPU设计竞赛。这是一场几乎耗时半年的“长征”。从CPU架构设计,到Chisel代码实现,再到仿真与上板验证,每一个环节都需极强的系统思维与耐心打磨。
毛顿开参赛合影
“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坐在电脑前调试,直到晚上九点多。吃饭、午休、散步,都是碎片时间。”他回忆道,最后半个月,如何查找并修复设计中的Bug,几乎是他全部的所思所想。
最终,毛顿开不仅成功完成CPU系统从0到1的搭建,还进入全国决赛,同时进入全国决赛的还有一些中科大、哈工大、国防科大的学生。那一刻,他没有欢呼,只有深深的敬畏:“原来,真正硬核的东西,是靠日复一日的‘慢功夫’堆出来的。”
而这背后,正是他之前在数学建模中锤炼出的抽象思维能力——那种将复杂问题拆解、建模、求解的能力,成为他攻克硬件难题的关键武器。
从短视频创作到数学建模
如果说CPU设计是“最硬核、用跑分说话”的比赛,那么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 就是“软硬结合,既要求精确的计算结果,又需要美观的视觉呈现”。
2023年,毛顿开带领团队从全球2745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不仅荣获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获奖率为0.142%),更一举摘得赛事最高荣誉之一的欧拉奖(Leonhard Euler Award)。这是杭电近15年以来首次获得该赛事的冠名奖项。
毛顿开在数模国赛最后一天,忙到凌晨。
这荣誉的背后,是好些个不眠之夜的推演与打磨。“我们不是单纯算数据,而是要在有限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毛顿开说,“一篇论文,不仅要结果正确,还要让评委‘看得懂、信得过、愿意读下去’。”为此,他们反复打磨模型逻辑,用清晰的图表呈现变量关系,用生动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甚至在结尾处加入一句“如果这个模型用于城市交通调度,能减少20%的拥堵时间”——一句话,让技术有了温度。
“原来,数学建模不仅是解题,更是科研叙事。”这一认知,让他在后续的学术写作中受益匪浅。而这种能力的初始培养,来自他的短视频创作。
很多人以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是埋头写代码。但毛顿开不一样。他是杭电短视频创作社团“光语”的核心成员,长期参与校园新闻短视频创作,作品频频发表在学校官方视频号和官方媒体上,点击量屡破新高。
其中最令他自豪的,是一部名为《苏东坡说杭电》的AI短片。他利用AI生成人物形象、语音配音、背景画面,再通过剪辑合成,将古典文人与现代校园巧妙融合。
“我想试试,能不能用流行风格讲学校的故事。”他说。没想到,AI生成的结果远超预期:苏东坡的语气自然流畅,画面诗意盎然,配乐古韵悠长。视频上线后,迅速引发师生热议,甚至被多家媒体转发。
“这不是简单的‘做视频’,而是一次跨界的创意实验。”他坦言,“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可以很冷,但表达可以很暖。”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反过来影响了他对代码的理解。“我在写代码时,也开始追求简洁、对称、可读性强。虽然编辑器会自动美化,但我依然提醒自己:代码也是‘语言’,要能被人读懂,也要让机器跑得快。”
他甚至提出一个新思考:如何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平衡?就像给AI提示词时,关键词组织得当才能出好图;写代码时,既要考虑效率,也要考虑可维护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机协同”的艺术。
多线程工作中,他会选择主动休息
毛顿开并非没有失败。大一那年,他和队友参加一项难度较高的竞赛,花了一个多月从头设计一个网页作品,最终只拿到校级三等奖。但他丝毫不觉得遗憾。他仍然认为自己的心血是值得的——这场比赛的DDL,督促着他学习了前后端开发等许多新的技能,这些能力远超课程需求,却是入职各互联网厂商通常需要的。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类比赛,对手全是大二大三的学长,还有现成项目的积累。我们能拿奖,已经很幸运。”他说,“关键是,我们是唯一一支获奖的大一队伍。”
这次经历,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念:不要怕起点低,只要敢出发,就有可能突破。竞赛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有人问:“你这么忙,怎么还能保持状态?”毛顿开的回答很朴素:“我会休息,而且是主动地休息。”
他每周都会花半天时间出去走走。从良渚古城到海宁盐官,从绍兴古镇到富阳山水,他的手机相册里,都是他走过的足迹,也是他“换脑子”的方式。
“坐地铁去看一场展览,吃一顿街边小馆,或者只是一个人在西湖边发呆……这些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大脑‘充电’。”他说,“当你累了,换个角度,灵感就会冒出来。”
西湖沿线,毛顿开的足迹。
他甚至把这种模式称为“时间能量管理”:当脑力耗尽时,不做更多任务,转而去做一件轻松又有创造力的事——比如拍一段视频、画一幅草图、听一首老歌。
“这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他笑道,“没有人能当永动机,但你可以让自己永远有火花。”
他建议大学生们可以把大学看作一个大型闯关游戏。你可能会有一个“主线任务”,以及其他的“支线任务”。
“主线任务”是什么?学到一些硬本领,找到好工作;或是考研甚至保研,继续深造。定下了“主线任务”,就要把它记在心里;如果最后有一个boss,例如研究生考试,还需要平时注意磨炼“装备”,多花时间在专业课上,把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而参加一些竞赛可能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方法。游戏有没有过关,是主线任务决定的。
“支线任务”是什么?有人可能会想,“我想自己挣钱,买我羡慕已久的游戏”;“我想出去玩,把杭州玩个遍”;“我想培养一门兴趣爱好,例如组乐队”……这些想法都不错,也没有高下之分。只要它不影响到“主线任务”的进展,那就尽情地去享受。这样,和别人讲的时候,你的大学生活才能有所波澜,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上课,吃饭,睡觉”。
毛顿开(右一)和队友
“每个人的‘游戏’都不一样。不必受他人影响,玩好你的游戏,去打败属于你的大boss!”毛顿开说,未来,他想从事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相关的工作,AI框架的硬件适配,让算法跑得更快、更省电,“我不想做容易被替代的岗位,我要做别人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关键角色。”
他相信,未来的技术竞争,不再只是谁的代码写得更好,而是谁能理解人、连接机器、讲清故事、做出价值。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