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出了一个“易中天”。
此“易中天”非那位品三国的学者,而是三家上市公司——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的合称。
相较2025年4月低点,新易盛股价涨了5倍以上,中际旭创涨了4倍以上,天孚通信涨了3倍以上。
“易中天”火爆背后,是底层技术CPO(光电共封装)站上人工智能(AI)算力风口,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这三家企业均跟CPO有关。CPO技术可实现光通信模块更低功耗、更小体积、更快传输的突破,可以说是AI时代的“算力高速公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数据中心对传输效率的要求陡升,传统铜传输技术逼近物理极限。当线路速率从50G升级至800G、1.6T,CPO通过减少信号转化环节,解决了速率与能耗的矛盾。
据市场调研机构Yole预测,受益于全球AI巨头的生态推动,CPO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600万美元飙升至2030年的8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7%,爆发潜力直接点燃资本热情。
“易中天”正是这场技术变革的受益者,其业绩增长与CPO技术落地节奏高度契合,成为行业趋势的直观缩影。
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营业收入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归母净利润39.42亿元,同比增长355.68%。中际旭创营业收入147.89亿元,同比增长36.95%;归母净利润39.95亿元,同比增长69.4%。天孚通信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57.8%;归母净利润为8.99亿元,同比增长37.5%。
“易中天”的热度,本质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催生的算力需求爆发。
国际机构沙利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模型企业级市场日均调用量暴增363%,突破10万亿tokens,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当前人工智能正从“生成内容”向“执行任务”跨越,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进阶,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
为应对这一需求,国内头部企业加速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大对高速率光模块、高阶CPO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行业向1.6T模块批量应用阶段迈进,以技术升级缓解算力供需矛盾。
算力需求的井喷,背后是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力支撑。
国务院2025年8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政策推动下,中国大模型产业已形成“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架构。同时,国产开源模型快速发展,与国际顶级模型的性能差距持续缩小,为算力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从“易中天”崛起至人工智能产业全面发展,中国正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链条优势。
硬件层面,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占据重要地位,800G模块进入普及阶段,1.6T等高阶模块逐步从测试走向商用;软件层面,国产大模型在基础能力、推理效率及多模态技术上持续突破,形成“硬件—软件”协同发展格局。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传统制造到高端产业,人工智能因地制宜重塑产业路径,“技术+场景”的双重优势成为产业发展核心动力。
“易中天”的火爆并非偶然,随着“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落地、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升级,中国正从人工智能应用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在全球人工智能竞速中跑出加速度。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