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一场名为“弘深科创”的研讨会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大学展区举行。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博士后管委会主任胡际权、重庆大学副校长邓绍江来到现场,围绕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等话题展开分享,并与来自校内外的初创企业代表、科研团队和校友企业嘉宾交流互动。
与会嘉宾参观重庆大学展位。重庆大学供图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智博会期间重庆大学系列展示的重要环节,更是学校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此次智博会上,重庆大学携18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涵盖新型储能、智慧医疗、智联汽车、智能感知等多个前沿领域。
这些参展项目以产业化为重要选拔标准,其中75%为首次参展,55%已成功实现转化并孵化衍生企业10家,其余45%也有望在近期走向产业化进程。这一成果不仅是重庆大学科研实力的体现,更是学校多年深耕技术转移机制的集中展示。
重庆大学副校长邓绍江致辞。重庆大学供图
系统布局 “123”模式贯通转化全链
据悉,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货架”,重庆大学构建起“123成果转化模式”,即“一个体系,两个一公里,三大氛围”,全面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
一体化成果转化体系是核心。学校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作为全校转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单位,整合成果产生、中试、服务与转化全流程职能,形成“行政化管理+市场化服务”协同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特别关注转化过程中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不仅注重提升成果的市场适配性,也着力打通产业化落地的终端路径,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氛围营造方面,学校积极构建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规范有序的制度氛围和专业高效的服务氛围,系统化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现实困境。
权益改革 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
在制度层面,重庆大学勇于突破传统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权益改革为核心的赋权新路径。
早在作为重庆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之时,学校便在全国率先提出“权益让渡”模式,允许科研人员在缴纳资源占用费后获得职务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自主开展转化活动。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朱涛团队正是借此成功转化“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并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2024年,学校进一步推出更为灵活的“权益约定”模式,通过协议约定未来收益比例,允许科研人员先行转化、后续付费,极大缓解了初创团队的资金压力。资源与安全学院蒲源源副教授表示,这一新模式为他的创业项目带来了真正转机,“之前因资金有限,三年未能有效开拓市场,如今转化之路越走越顺。”
今年,学校已有3个项目通过“权益约定”实现转化,其中2项获得重庆市种子基金投资。
多元路径 成果落地形态丰富
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重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多种形态并行、覆盖不同阶段和领域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学校5项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成功落地,作价总额3697万元,涵盖高性能电驱动、无感体征监测电子织物、手机智能检测中枢、超分辨率显微镜等方向。
在资本对接方面,学校多项成果借助外部投资加速产业化。今年5月,光电学院教授王代华团队创立的科技企业获得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数千万元独家投资,用于超精密定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这也是该投资机构近十多年来首次投资重庆市高校教授创业项目。
构建转化生态 从“校内创新”到“开放协同”
重庆大学不仅注重内部机制创新,也积极拓展外部合作生态,通过展会曝光、研讨会交流、资本对接等多种形式,为科技成果搭建更广阔的转化平台。
此次智博会期间,学校集中展示18项科技成果,并举办“弘深科创研讨会”,邀请来自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的专家与校内团队、初创企业及校友代表共话科技创业与成果转化。通过汇聚多方力量,学校正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圈。
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博士后管委会主任胡际权作分享。重庆大学供图
从权益让渡到权益约定,从作价投资到创业孵化,从校内培育到展会亮相——重庆大学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生态建设,让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跑”起来。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陈结表示,学校还将继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并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安心做事”,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注入“重大力量”。(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