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印象中,大质量黑洞往往“盘踞”在星系中心。但越来越多的观测表明,某些黑洞并不老老实实待在星系中心,而是偏离核心,在星系盘或外侧边缘地带“游离”。这些“流浪黑洞”,就像迷路的旅人,在宇宙中四处游荡。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安涛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在一个距离地球约2.3亿光年的矮星系里,最新发现了一个“不安分”的黑洞。它没有待在星系核心,而是偏离中心约3000光年,并且喷射出射电喷流。这项发现进一步强化了“黑洞增长并非仅限星系中心”的认知,也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于2025年9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
为什么要在矮星系里寻找“流浪黑洞”?矮星系质量小、演化历史相对简单,它们就像“宇宙化石”,保存了早期黑洞成长的线索。理论预测,星系并合后的引力波反冲或者多体相互作用,容易让黑洞在矮星系里被踢出中心,成为在星系外围游荡的黑洞。一些模拟甚至指出,相当比例的矮星系黑洞会偏离中心达到3千光年差距量级,但长期以来缺少直接、明确的观测证据。
研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一颗名为MaNGA 12772-12704的矮星系,它距离地球仅约2.3亿光年,呈现较弱的活动星系核特征。为了确认其本质,团队利用甚长基线阵列射电望远镜,在1.6吉赫兹和4.9吉赫兹两个波段开展了深度成像。团队还系统梳理了1993年到2023年间的档案数据,结合其宿主星系恒星质量,经验估计黑洞质量约为30万倍太阳质量,属于中等质量黑洞范畴。综合多个观测特征,可以确认:这是一个正在活跃吸积、拥有喷流的“流浪黑洞”。
这项研究让“流浪黑洞”从理论猜想变为直接观测。随着下一代望远镜到来,“流浪黑洞”或许不再罕见。(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