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高新创业园,
1992
年出生的创业青年杨裕仁,正带领着江苏艾瑞博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致力于高精度视觉双目线激光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这家成立于
2023
年的科技企业,以非标自动化焊接为切入点,通过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力求革新传统制造业的效率瓶颈。
凭借两次创业的坚持和技术创新的突破,杨裕仁在时代的浪潮中准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仅在拼搏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
Part.1
从跨境电商到工业科技
杨裕仁毕业于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之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硕士并前往美国留学。说起第一次创业的起源,他坦言,实际上与电子工程并不相关,而是来源于一个灵感:
“我发现,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对国内产品有很大需求,比如一套两三百元的茶具,在美国亚马逊能卖出几倍高的价格。”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促成了他的第一次创业———跨境电商平台“影子速递”。
“影子速递”上线后发展迅猛,最终积累了
15
万左右的用户,在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建立了仓储中心。他所开创的这份事业,也逐渐发展成一家覆盖全世界华人、留学生的国际物流
/
国际机票服务一站式平台,与全球
70
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行业内率先自主研发物流
IBO
系统,既节省了国际运费,也实现了仓库人工智能化。杨裕仁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只是赚钱。”
当然,杨裕仁并未满足于此。
2023
年,他通过扬州市的“绿扬金凤”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家乡,创立江苏艾瑞博科技有限公司,将目光转向工业科技领域,专注解决非标自动化焊接的难题。
从电商转向工业科技,也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杨裕仁有个朋友在非洲做钢结构基建,当地工作环境恶劣,焊工难招、成本高昂。如果从国内请一个焊工去非洲工作,
“一年的成本要
40
万—
50
万元,而且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去”。结合自己所从事的视觉传感器方面的研发工作,杨裕仁开始思考焊接机器人技术的潜力:“如果能用技术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效率。”他意识到,科技创业可能“很难”
,
但一旦突破,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然而,进入新领域后,杨裕仁发现挑战远超预期:
“国内这个领域的技术还不成熟,实际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扬州市政府给予了
200
万元资助,加上他在跨境电商行业赚到的第一桶金,杨裕仁一头扎进了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中,他坚信:“只要找准方向,坚持下去,总会有突破。”这种执着,为艾瑞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Part.2
技术创新的突破与挑战
焊工,是指操作焊接和气割设备,进行金属工件的焊接或切割成型的人员。他们通常需要采用合适的焊接方式和设备,用加热、加压的方式将金属或非金属工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人社部发布的
2020
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求职
100
个短缺职业中,焊工排在第
8
位。
“焊工这个行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是杨裕仁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跟老焊工聊天时获得的信息。
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大机会。而具备焊接技术的机器人,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起来,首先要为机器人焊工装上
“眼睛”
,
江苏艾瑞博的主打产品—高精度视觉双目线激光传感器,就是一种专为非标自动化焊接设计的创新成果。这种传感器结合双目立体视觉和线扫激光技术,能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在
强光环境下能适应户外或高亮度工业场景稳定运行。杨裕仁介绍:
"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软件著作权
5
项,第一代艾瑞博
3D
双目线激光传感器产品已经实现试产,经第三方检测公司检验,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公司首选是去突破非洲的市场,这既要考虑到非洲当地的风沙问题,也要照顾到气温对机器温度的影响,而强光对于传感器的影响,则差点让艾瑞博吃了大亏:
“在测试第一代产品时,我们每次都加班到深夜,演示都很成功。可奇怪的是,第二天白天客户一来,机器就罢工。
”团队反复排查无果,让人几近“
EMO
”。最终,他们发现,问题出在强光干扰上:晚上的实验室光线较暗,没有外部光源影响,而白天光线强,强光的反射导致传感器失效。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失误”
,
令杨裕仁印象深刻,这一失误也促使团队下大力气优化传感器对光照的适应性,“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反复测试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效果,最终找到了一种能在强光下稳定运行的方案,将干扰降至了最低”。
第一代产品虽然问世,但客户似乎还是不太感兴趣。一位客户曾对杨裕仁直言:
“你这个机器,卖不动。”这句话直接而犀利,像一盆刺骨的冷水。杨裕仁有点懵,他连忙问原因。
“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焊一下,就用航吊把七八米的大工件移到指定位置。有这功夫,我找个焊工啪啪啪三下两下就干完了,对吧
?
”
40
万元左右,是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
1/5,
“功能还比他们的产品齐全”。他自豪地说:“我们卖
40
万元还能赚钱,性价比完全碾压对手。”
“现在的小车上面只有一个机器人,就像一个机器臂,之后我们还会加大负载,”杨裕仁憧憬着
AI+Robot
的未来样子,“他会有脚,有两个机械臂,有大手和小手;它会更复杂,但是应用场景也会更完善,会像人类进化一样,慢慢地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形工业机器人……”
Part.3
从扬州起航的担当
选择回扬州创业,杨裕仁既面临机遇,也遇到挑战。他坦言:
“在三线城市,招专业
IT
技术人才很难。”但是,他也看到了扬州的优点:“核心员工的忠诚度比较高。”扬州距离南京不远,为组建团队,他充分动用南京大学的校友资源,通过校友网络和本地资源,逐渐建起了一支稳定的团队。
而回归扬州的决定,源于一个青年对于故土和家庭的责任感。跟其他的城市类似,扬州每年都会有优秀的学子通过升学离开家乡。
“如果你也不回来,他也不回来,到最后可能就没有人回来了。”杨裕仁声音低沉了一些,“我首先回来了,我先做个垫脚石嘛,可能就起到一个小石子的作用,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回到扬州……
"
“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百善孝为先。”作为家中独子,杨裕仁能常常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期待:“我父亲一直跟我说,你的企业不要做得太大,把小家庭维系好,把你的事业维系好,人生足矣。”杨裕仁笑道。与深圳、香港的工作经历相比,杨裕仁认为扬州的时间优势是大城市没有的:
“我在深圳待了很多年,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一天浪费半个小时,我一生要浪费多少时间
?
而在扬州,从东到西最多半个小时,我媳妇从扬州到仪征上班,也只要二十多分钟。”妻子也曾在国外留学,两个人毕业后都回到了扬州。每天下班后回家陪父母吃吃饭,日子过得很有质量,这种“小而美”的城市环境让青年能够更从容地平衡自己的事业与生活。而通过扬州团市委的青年企业家领航计划,回到家乡创业的杨裕仁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人际交往,交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细分赛道不一样,但就是能聊到一块去,互通有无,还能带动企业发展,真的非常感谢我们扬州的团组织”。
对于自己的事业,杨裕仁判断,目前在国内非标自动化焊接领域的成形企业不超过
5
家,市场潜力巨大。而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他更愿意选择与国内公司合作:“就是要想办法结合现有的产业,跟我们国内的机器人同行结合,然后一起出海,把机器卖给老外,哈哈
!
”
杨裕仁的创业故事,是当代青年奋斗史的一部分。他从跨境电商到工业科技的转型,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与技术信念;他在扬州的坚持,则体现了一个青年对家乡和家庭的热爱;他的执着与拼搏,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榜样力量。展望未来,艾瑞博的发展目标与
“科技强国”战略高度契合,杨裕仁在智能创造领域的创业实践也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