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山东济南高新区的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冲过100米表演赛终点夺得第一名。在1500米比赛中,“行者泰山”受到干扰意外摔倒,左臂掉落,瞬间激活跌倒恢复模式,仍保持3米/秒的运动速度跑完全程。“行者泰山”因“断臂完赛”的韧劲冲上热搜,展现了济南机器人产业技术与创新的风采。
优化创新生态,增强城市动能。济南加快推进“科创济南”建设,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以来,济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66.3%,累计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
走进济南市莱芜区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基地生产车间,自动导向搬运车(AGV)沿着导轨穿梭不停,机械臂群组在幽蓝弧光中精准舞动,不见人影的工厂里,智能调度系统使各道工序有序衔接。“2020年,我们在莱芜区建成AGV柔性总装线、驾驶室焊接全自动化的‘黑灯工厂’,全方位提升重卡制造水准。”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海说,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生产整车超7万辆,同比增长17%。
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今年以来,莱芜区持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精准推出涵盖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等50余项惠企政策清单,专项服务对接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
创新强则城市兴。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电磁橇”持续保持电磁推进吨级物体运行速度世界纪录;恒元光电在全球率先研制出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舜丰生物获批3张粮食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十四五”以来,济南累计获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61项。
今年3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此基础上,与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中非之间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研究团队成功突破诸多关键技术,使“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载荷重量比“墨子号”降低约一个数量级,光源频率提升约6倍,密钥生成实现单轨实时成码。
济南高新区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以全链条创新模式,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量子通信、电磁驱动、基因编辑等取得国际领先成果,2024年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9%。
眼下,创新活力如泉水般在这座“千泉之城”竞相迸发,不断释放城市潜能。(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