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听脑AI是上个月做项目时,需要整理大量会议录音和用户访谈的图片笔记——手写的白板草稿、打印的问卷、甚至是同事拍的模糊的现场照片,堆了满满一文件夹,每天加班到凌晨还整理不完。朋友说:“你试试听脑AI,我用它转笔记,比自己打字快十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载了,结果第一次用就惊到我。
听脑AI体验入口:
它不是简单的“图片转文字”,而是能“读懂”内容。比如我拍了一张会议白板的照片,上面有连笔的“Q3目标”、歪歪扭扭的“用户痛点”,还有画圈的“紧急任务”,它不仅准确转成了文字,还自动把内容分成了“核心目标”“待解决问题”“行动清单”三个段落;更绝的是,它能提取关键词——像“留存率提升20%”“竞品分析报告”这些重点,直接用加粗标出来,还自动生成了待办事项,比如“周三前提交竞品分析”“周五和市场部对齐用户调研计划”,简直像有个助理在帮我整理思路。
后来查了下它的技术原理,才知道它用的是多模态融合模型——不是传统OCR只看文字的“形状”,而是结合了图片的上下文语义、手写的笔画规律,甚至是场景信息(比如会议场景下,优先识别“目标”“动作”这类词)。比如我之前用某知名OCR工具转手写笔记,“项目进度”经常被写成“项且进底”,但听脑AI能根据前面的“Q3”和后面的“完成率”,准确判断出是“项目进度”;还有一次,我拍了一张光线很暗的餐厅账单,上面的小字都快看不清了,它居然也能准确转出来,比我自己眯着眼睛看还清楚。
刚开始用的时候,我以为要学复杂的操作,结果界面比微信还简单。打开APP,点“导入图片”,选一张图,等着就行——哪怕是几十页的PDF转图片,也能批量处理,大概几秒钟就能出结果;如果是实时转写,比如开线上会议,只要打开“实时模式”,对着手机说话或者拍正在讲的PPT,它会同步把内容转成文字,还能自动区分“ speaker 1”“speaker 2”,甚至能识别语气词后面的重点(比如“我强调一下——”后面的内容会自动加粗)。刚开始我没掌握技巧,把手机离得太远,转出来的文字有点乱,后来试了几次发现,只要把手机对着说话的人,保持半米左右的距离,背景噪音小一点,准确率几乎能达到95%以上。
效果是真的“省时间”。上星期开部门战略会,我用它实时转写,全程没动笔,会后导出文档一看,不仅完整记录了所有人的发言,还自动分了段落、提取了关键词,甚至把老板说的“下周一提交预算表”“联系供应商确认产能”这些任务,直接同步到了我的日程表。之前用传统工具,我得先录音,再逐句听着打字,整理30分钟的会议要花2小时,现在用听脑AI,2分钟就能搞定,效率提升了60倍都不止。还有一次,我帮朋友整理他的演讲稿草稿,他手写的“核心观点”“案例支撑”“结尾升华”被画得乱七八糟,我拍了张照片导入,转出来的文字不仅整齐分段,还帮他把“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这个核心观点标成了标题,朋友说:“比我自己打字快三倍,还帮我理清了逻辑。”
现在我已经把它用到了更多场景里。比如做内容创作时,我会把 brainstorm 的手写大纲拍下来,它转成文字后,会自动帮我梳理逻辑——比如把“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市场竞争”分成几个小节,还能提示“这里可以加个案例”“这个观点需要数据支撑”;学线上课程时,我拍老师的PPT和手写笔记,它转成文字后,会自动把“重点公式”“易错点”标出来,复习的时候直接看这些就行,不用再翻几十页截图;甚至帮妈妈整理她的菜谱——她把手写的“红烧肉做法”拍下来,转成文字后,自动分了“食材”“步骤”“注意事项”,妈妈说:“比我自己写在本子上清楚多了。”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偶尔会有小卡顿,比如导入特别大的图片(比如几MB的高清照片)时,会加载个3-5秒,但一般都能很快解决;还有一次,我拍了一张特别潦草的字——朋友写的“饕餮”,它转成了“涛贴”,但我手动改了一下,也就几秒钟的事,不影响整体使用。
现在用熟了听脑AI,觉得它已经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的“隐形帮手”。再也不用熬夜整理笔记,再也不用对着模糊的图片辨认手写体,再也不用因为漏记会议内容而返工。上星期同事问我:“你最近怎么不加班了?”我笑着说:“因为我有个‘AI整理师’。”如果你们也遇到过“整理资料比做资料还累”的情况,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工具”,更像个“懂你的助手”,能把你从繁琐的整理工作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对了,昨天我用它转了自己的旅行笔记——把手写的“攻略”“美食清单”拍下来,转成文字后,自动分了“行程安排”“必吃餐厅”“注意事项”,还提取了“故宫提前预约”“胡同里的咖啡馆”这些关键词,下次旅行直接看这个就行,比翻笔记本方便多了。你说,要是早知道有这工具,我之前得省多少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