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晓晟)随着技术的发展,AI与经济社会千行百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到,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中国电信也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企业战略由“云改数转”向“云改数转智惠”升级,特别是推动工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夯实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根基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为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而新兴工业技术的应用,如绿色能源、高效节能等,有望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电信也依托自身优势,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根基。
在5G技术方面,中国电信不断推进5G网络的深度覆盖和性能优化,为工业企业提供了高速、稳定、低时延的网络连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也是中国电信的重点发力方向。公司自主研发的天翼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超百万台工业设备等。
中国电信依托云网融合优势,打造“天翼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5G+工业全光网+天翼云”打破信息孤岛,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中国移动依托“感通智控”融合能力构建“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实现工业“信息采集、数据传输、认知决策、反馈执行”四位一体,助力工业制造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电信依托“天翼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1+3+3”体系,并推出“息壤”智算平台整合62EFLOPS算力,完成国产化大模型全栈适配。其自主研发的“星辰”大模型能力体系覆盖语义、语音、视觉等多模态,率先在央企开源,支撑工业质检、能耗优化等场景。
在5G toB方面,中国电信行业应用项目累计4.5万个,工厂超11000家、政务机构超4500个、高校超300所、智慧城市超170个。
应用创新激活工业转型活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天翼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加持之下,中国电信积极通过应用创新,激活工业转型活力。
在广西,柳钢集团热轧厂依托于中国电信万兆光网和5G无线传输,厂区系统能支撑超2000路4K摄像头的毫秒级数据回传,工厂结合AI质检系统还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监控。生产线周围却不见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在控制室内就完成了生产线的操控及数据收集。
在重庆,重庆电信建设了“万兆工厂”样板,依托50G PON打造全光网络底座,生产端口实现万兆光纤直连,数据传输速率达10Gbps,构建“零时差”智能制造体系。质检环节引入8K超高清摄像头,结合云端AI,检测精度提升40%,缺陷识别效率提升3倍,良品率突破99.8%;装配环节中,工业机器人协作精度提升至0.1毫米;大数据驱动下的设备运维系统将停机风险降至趋近于零,生产误差率由10%降至2%。全光网络还显著降低网络能耗40%,综合运维成本下降35%,实现绿色高效的制造升级。
在浙江,中国电信打造全球首个5.5G超级频率聚变技术在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应用,利用极简控制信道和快速载波激活两大关键技术,通过“港机远控”“无人集卡”“智能理货”“智慧引航”等综合应用,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理货准确率以及引航效率,实现节能降碳及降本增效,助力港口数字化转型。
在山西,中国电信通过数智赋能,让一道新能源蜕变为行业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柔性化、绿色、高效的“黑灯工厂”。公司生产效益提升了20%,AGV小车无人搬运系统替代传统人工搬运,节省60%人力成本,设备效率提升10%,品质不良同比降低10%。在10年前,14GW光伏电池片生产需要3万工人,如今,同样的工作量仅需600人。
协同构建工业转型生态
推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电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产业协同生态链,与产、学、研等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与AI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
中国电信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平台和枢纽作用,着力打造集约化、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降低广大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中国电信2024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电信深入开展“AI+”,完成“1+1+1+M+N”人工智能总体布局。打造智能体、行业解决方案等AI原生应用以及AI手机、AI云电脑等10余款AI标准化产品,推出50余个行业大模型,服务超1万家行业客户,基层治理、政务智慧客服、旅游导览等行业大模型加快落地推广,有效助力客户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持续赋能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
中国电信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众多AI技术公司,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共享数据资源、共研行业标准、共建示范项目,汇聚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共同解决工业智能体在互联互通、数据安全、商业模式等方面面临的共性问题,携手培育健康繁荣的“人工智能+制造”新生态。
目前,由中国电信牵头,联合中科大等23家单位共同发起的“AI投资联盟”已经正式成立,将重点支持AI底层技术研发与行业落地项目,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眼下,中国电信正以工业互联网为经、人工智能为纬,编织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蓝图,在让工业生产更“聪明”、更“绿色”的征途上,书写出“中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