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新一批“科技副总”申报工作启动,这项政策再度引发关注。
去年6月,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计划三年时间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选派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
今年2月,首批626名“科技副总”正式到位。
企业需要人才,可以自己开条件招聘。政府主导的“科技副总”,背后有何深意?会不会沦为“拉郎配”?
本期《豫观察》,我们从这项政策入手,拆解河南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布局。
01
带着编制去企业,解决“二选一”难题
“科技副总”,通俗来讲,就是“编制待遇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业一线”,靶向服务。
这样的做法,首先解决了编制与待遇“二选一”的难题。
对行业大牛来说,这样的“二选一”不是什么大问题,资源多、转化成果多,到企业去,也可以拿股权、拿高额年薪。
但这些顶尖人才,毕竟还是少数。
中位数的,更多是正在打拼阶段的青年人才。
对他们来说,能够看长远的稳定编制,无疑更有吸引力。
也因为如此,有不少高层次科技人才困在体制,无法到一线服务企业。
“科技副总”,首先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到企业去,既有原单位的工资、编制“托底”,又能通过成果转化,拿到收益。而且,原单位评职称、晋升时,也不会因为出去服务企业了,没有你的位置。
另外,河南选派“科技副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限定条件:
在派出单位“不担任管理岗位(职务)”。
这就避免了“镀金”的人钻空子,真正让干实事的人,到能干实事的地方去。
02
政府主导的“科技副总”
和企业自己招人有啥不一样
从公布的首批名单来看,这626名“科技副总”所去的企业,都有一个共性特点:
既处于全省重点培育的“7+28+N”产业链群之中,是河南产业体系的生力军;
同时,很大一部分又是中小微企业,实力有限。在招聘市场上,相较于北上广深和沿海企业,很难拿出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科技副总”们保留了派出单位的编制和工资,又有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补助,企业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同时,“科技副总”任职期间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同并经过技术合同登记的,企业还可以拿到最高100万元的技术奖补。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项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动申请的制度,都不是“拉郎配”,而是多赢。
从此前河南的试点来看,效果也很显著。比如信阳从2021年以来,累计选派120名“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205项技术难题,转化85项成果。
03
放眼全国,河南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河南实行“科技副总”制度,背后还有布局全省、放眼全国的更深层次考量。
河南的制造业规模,如今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
但与此同时,河南2024年的专利授权数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在第11位,不到广东的五分之一;
技术合同成交额虽然有显著提升,但在全国大局中占比仍然很低。
这意味着,河南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得还不够紧密。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才会拿出三年3000人左右的规模,让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到企业去,服务河南的产业创新。
与外省每年一两百人比,河南更有计划性,力度也更大。
从首批626人来看,95.5%的“科技副总”都是博士,年富力强,冲劲大。高层次人才与高成长企业的“双向奔赴”,正如河南这些年的发展一样,充满朝气。
当然,河南对产业创新的支持,不止“科技副总”这一项。
就在今年8月,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除了要求持续做好“科技副总”选派工作,还提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将专利按照“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模式许可给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使用。
这种不断增加的制度创新,无疑将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服务企业的积极性。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记者:夏继锋 梁德宝 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