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下,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如今的AI时代,虚假医疗信息广告始终像一道阴影笼罩着互联网空间。这种乱象催生了一批唯利是图的奸商,不仅浪费了人们的巨额财富,甚至可能延误救命的良机,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谁是“专家”?信息来源的信任危机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似乎人人都能成为“专家”。许多深谙流量规则的人,利用擦边内容和平台漏洞,摇身一变成了某个健康话题的“网红专家”。他们当中,固然有真正的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披着专家外衣的营销者。
同时,大众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将百度、小红书、抖音、甚至Kimi,豆包等作为主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人们对传统医疗资源——包括医生、医院和权威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却在持续下降。这种信任的流失,为虚假信息的泛滥打开了方便之门。
更进一步,谙熟互联网流量玩法的技术玩家,已经借助互联网时代的SEO搜索优化技术开始投喂AI,利用AI快速暴涨的流量生成有利于他们商业目的的内容答案。
我们必须承认,在互联网大潮下,医疗专业人士的信任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大众发现许多所谓的“科普”背后,不过是为了引流或商业推广,而不是真诚的帮助,对医疗信任体系造成了更深层次的伤害。
社交媒体:放大器与回音壁
发布门槛极低:在抖音、小红书这类平台上,发布专业内容的门槛几乎为零。任何人都可以不经事实核查,随意分享未经证实的信息。平台在内容繁荣、社区活跃与信息可靠性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没有考虑到大部分民众的数字素养还不成熟。
算法的放大效应:平台算法为了追求流量和用户参与度,倾向于推广那些情绪化、耸人听闻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通过夸大疗效或制造恐慌来吸引眼球,因为更多的流量意味着更高的广告收益。
“回音壁”效应:社交媒体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会不断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或赞同的内容,形成一个封闭的“回音壁”。这使得人们很难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纠正性的信息,最终导致“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相”。
虚假信息的几种常见套路
“神药”与“速成疗法”:将复杂的健康问题简化为单一、快速的解决方案,并推销未经证实的补剂、流行饮食或其他非正规疗法。例如祛湿产品、男性保健品、医美药妆品。
断章取义的“研究”:将正规研究的初步结论夸大其词,或被“网红”错误解读,再经由无辜读者二次传播,谬以千里。又或选择性地传播一些孤立的、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或个人轶事,忽视更广泛、更可靠的科学证据。例如各种抗衰治疗方案、糖尿病特效药。
制造恐慌:通过夸大某种疾病、疫苗、药物或手术的风险,来兜售自身的“解药”或产品。例如各种保险产品。
这些乱象的最终受害者,是每一个普通人。它导致人们放弃成熟的疫苗接种,延误正规治疗,甚至轻信并尝试有害的疗法。
可能的应对之道
主动权威发声:由可信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主动发布清晰、及时、透明的信息,抢占舆论阵地,提升AI投喂数据源头信息的可靠性和专业程度。
提升数字素养:主动教导公众如何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来源和内容,这是对抗虚假医疗信息最艰难也最核心的任务。
压实平台责任:要求互联网平台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政策,对虚假医疗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如数据源标注,并对屡次违规者进行封禁。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专业的辟谣和事实核查团队,在谣言大规模传播前及时澄清,切断传播路径,将伤害降到最低。
随着AI应用的普及,信息传播的渠道发生变化,监管的措施也需要升级。
要给创新留住空间,但也需要对恶意营销划清红线、表明态度、加强监管。
这绝非某个个人或机构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整个医疗行业、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国民健康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我们仍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好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战场。
这绝非某个个人或机构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整个医疗行业、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和公众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