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海养殖工船到海上火箭发射,从智慧绿色港口到海水淡化创新,山东以科技赋能传统海洋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业态,正书写着经略海洋的新篇章。
重塑海洋经济:从“蓝色粮仓”到“海上山东”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近年来不断突破传统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
这一成绩背后,是山东从“捕鱼养鱼”向“牧鱼”“智慧渔场”的战略转变。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的交付运营,标志着山东已率先实现从“海上牧场”向“移动渔场”的跨越。
与此同时,山东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数量全国第一,培育出65个水产新品种,推动渔业从“资源依赖”迈向“科技驱动”。
陆地资源有限,但海洋潜力无限。山东正是通过“向海要粮”,构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筑牢“蓝色粮仓”的根基。
科技赋能海洋: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海洋是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山东明确提出“科技兴海”,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加快布局,国实科技推出“问海”海洋AI模型,90秒内预测15天全球海洋环境……一批重大平台与尖端技术正在山东落地生根。
更令人瞩目的是,山东海工装备已从海洋跃向星空。“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成功完成多次发射任务,代表中国在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创新的“动态补偿发射”技术,实现了在晃动海域精准入轨,标志着山东在航天海上发射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海洋经济从“大”到“强”转型的核心引擎。
港口与生态:双轮驱动的海洋未来
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山东省港口集团整合成立后,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420万标箱,连续10年全国第一。
港口不再是传统的“装卸工”,而是成为供应链的“组织者”。山东港口开拓80项物流综合业态,取得15类金融牌照及资质,打造了供应链全流程“工具包”,年均拉动进出口贸易增长额近2000亿元。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山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居全国前列。蓝碳经济、海草床碳汇交易、退港还城等创新实践,让“碧海银滩”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港口是链接全球的枢纽,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山东正通过“双轮驱动”,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的海洋发展之路,是一条从浅海到深海、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开发到系统布局的转型之路。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山东正在实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面对全球海洋竞争新格局,山东以创新为舵、以生态为帆,正驶向更加辽阔的深蓝未来。(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