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的问答网站上一则帖子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名韩国网友竟然在平台上提出了颇为荒谬的问题:他质问中国为何能“未经韩国允许”就发射大量卫星,甚至提出要向中国收取所谓的“太空环境维护费”。这样的言论无疑令人咋舌,既缺乏常识,也暴露出狭隘心态。要知道,中国在本国境内自主制造并发射卫星,完全遵循国际规则,与韩国毫无关系,更谈不上需要经过其“批准”。
实际上,早在1967年,国际社会就通过《外空条约》,明确规定太空属于全人类,不得被任何国家据为己有。然而,如今仍有人妄称“亚洲上空是韩国的领地”,不仅违背常识,更是公然曲解国际法。与此同时,中国航天事业正稳步向前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仅在202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完成了51次宇航发射任务,将190余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包括长征系列火箭的49次发射,以及捷龙三号的两次发射。这样的发射频率几乎达到“每周一次”,放眼全球也是屈指可数。
在重大任务上,中国航天捷报频传。2024年,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八号与神舟十九号,为中国空间站输送航天员;天舟七号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则源源不断地为空间站提供补给与科研物资,确保长期驻留与科学研究顺利进行。而嫦娥六号更是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并入选“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在深空探测上的关键突破。进入2025年,神舟二十号任务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实力,飞船仅用6.5小时便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新的效率纪录。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更是达到0.99996,意味着十万次发射中仅允许四次失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航天安全与质量的极致追求。
在商业航天方面,中国同样取得新突破。2024年5月,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通过“拼车”模式商业发射,成为长征系列首次以竞拍方式公开服务客户。到了11月,全新型号的长征十二号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顺利首飞,直径达4米,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为国际客户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中国航天正由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如今,北斗系统已为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提供服务,定位精度超越GPS;中国空间站成为国际科研的重要平台,已开展超过200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嫦娥探月工程持续刷新人类的探索纪录。
然而,与中国的快速进步相比,韩国在航天领域的现实则显得尴尬。2021年,韩国自主研制的“世界号”火箭首飞失败,原因是第三级发动机内部固定装置松脱,导致氦气罐脱落。直到2024年,韩国依旧未能独立完成卫星发射任务,只能依赖他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在文化领域,韩国也常表现出相似的心态——屡次试图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改头换面后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还把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未来目标。这种行为一方面源于其文化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则出于商业利益考量。
面对韩国网友的荒谬言论,国际舆论普遍持否定态度。俄罗斯网友直接讽刺这种“嫉妒心理”,日本网友则指出韩国总是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美国网友则更关注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对韩国的说法大多不以为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航天始终坚持开放与合作的理念。2025年4月,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上,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八号任务的合作项目,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及一个国际组织的10个项目,包括巴基斯坦的月球车计划和土耳其的智能探测机器人项目。
此外,中国还推动载人航天国际化。巴基斯坦已启动航天员选拔,计划在2026年将本国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工作;港澳地区航天员也进入训练阶段,未来将参与航天任务,使中国空间站真正成为国际合作的平台。同时,“天宫课堂”等科普项目持续开展。2025年升级后的版本首次演示量子超流态现象,全国138所中学同步对照实验,甚至有来自四川凉山的中学生“太空养蚕”实验入选在轨项目,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到探索太空的事业中。
综上,中国航天的发展从未以竞争为目标,而是肩负起探索宇宙、造福人类的使命。从北斗改善全球通信,到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推动前沿科技,再到“天宫课堂”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每一步都体现出中国对人类未来的责任与担当。相比之下,那些质疑和无端挑衅的声音显得格外渺小。太空属于全人类,而非任何一国的私产。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利用与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世界一道推动航天事业的繁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