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5月,明仁宗朱高炽刚病逝,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派刺客半路截杀,可京城里的9个弟弟却全都缩在家里,连句反对的话都不敢说!
按理说朱家皇子多如牛毛,为抢皇位打得头破血流是家常便饭,为啥偏偏朱瞻基继位时,除了一个不安分的叔叔,其他弟弟全在京城,却没有一个人有野心争夺皇位呢?
要知道那时朱高炽刚死,朱瞻基还没继位,正是抢皇位的最佳时机。难道这些弟弟都是圣人?非也,主要是他们早就被朱棣打压了十几年,根本没胆子也没资本闹事。
先说说朱瞻基,永乐九年,朱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13岁的朱瞻基立为皇太孙。这明摆着告诉天下人,大明江山将来就是要传给这个孙子的!要不是中间还隔着一个朱高炽,后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仁宣之治,只有宣德之治。
你想想,有皇爷爷亲自站台,朱瞻基的地位比当年的朱标还稳。朱标当太子时,其他弟弟对他都是毕恭毕敬。朱瞻基的地位堪比朱标,谁要是敢对他不敬,朱棣绝不会轻饶。
所以,打从朱瞻基皇太孙的身份确定开始,朱瞻基的弟弟们就知道什么是君臣有别,即使有野心,也不敢对皇太孙的位置觊觎。
有次老三朱高燧想搞小动作,被朱棣发现,当场就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差点废了他的王爵。这杀鸡儆猴的戏码,其他皇子算是看明白了,跟朱瞻基抢位置,纯属找死!
而且朱棣对朱瞻基和他弟弟们,简直是“双标”到了极点。朱瞻基从小就被朱棣带在身边,教他骑马射箭打蒙古,还让他跟着朱高炽学怎么批阅奏折、安抚百姓。
朱棣甚至亲自带着他上战场“历练”,实际上就是让满朝文武和军中将领都认认这个未来的主子。有次北征,朱棣故意让朱瞻基指挥一支军队,打了场小胜仗,回来就大张旗鼓地赏赐。
可朱瞻基的弟弟们呢?简直是被当“猪”养。朱棣定下规矩,皇子成年后必须去封地,不准随便进京;不准参与科举,不准做生意,连出城打猎都得报备。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在封地当个混吃等死的王爷,除了生孩子啥也别干。
这些皇子从小就被灌输“哥哥是天,你是地”的思想,学的都是怎么吟诗作对、吃喝玩乐,哪懂什么权谋兵法?就算有野心,也顶多在心里想想,真要动手,估计连宫门都出不去。
更关键的是,从当皇太孙那天起,朱棣就给他铺路,让杨荣、杨士奇这些老臣当他的老师,培养人脉;让他跟着自己处理朝政,熟悉官场规则。甚至在军中安插自己人,就等着有朝一日朱瞻基继位,这些人能立马站队。
反观他那几个弟弟,除了能领点俸禄,手里连像样的兵都没有。有个弟弟想找几个护卫都得打报告,还怎么跟朱瞻基斗?
有人可能会说,朱高煦不也是朱棣的儿子,不也有兵有将吗?为啥他敢反?其实朱高煦是个特例,他当年跟着朱棣靖难,手里确实有批老部下,朱棣也确实给过他暗示,让他觉得自己有机会。
可朱棣晚年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把他赶到乐安州当汉王,处处提防。这次他暗杀朱瞻基失败,后来又起兵造反,结果被朱瞻基平定,最后落得个被活活烤死的下场,可见没了朱棣的默许,他那点本事根本不够看。
再说朱瞻基的弟弟们,他们心里清楚,帮着朱瞻基,至少还能当个体面王爷。要是跟着朱高煦闹,成功了也轮不到他们继位,失败了就是满门抄斩。
有个弟弟叫朱瞻墡,当时在北京,有人劝他趁机上位,他吓得赶紧跑到太庙哭着表忠心,说自己绝无野心。这不是胆小,是真明白局势,朱瞻基背后有文官集团、军方大佬撑腰,还有朱棣留下的制度保障,根本动不了。
朱瞻基继位后,也确实没亏待弟弟们。虽然延续了削藩政策,收回了他们手里的兵权,但给的俸禄、田产一点不少,让他们安安稳稳当富贵王爷。
这些弟弟们也识趣,整天在家生孩子、玩古董,谁也不敢碰政治红线。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其实都是朱棣当年精心设计的,确保皇权平稳过渡。
可惜朱瞻基38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祁镇没经历过这些历练,被王振忽悠着亲征,结果土木堡之变被俘,差点把明朝搞垮。
这也从侧面证明,朱棣那套培养继承人的方法有多重要,不仅要给名分,还要教本事,更要提前铺路,让所有人都知道谁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