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丁慎毅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全国上下的关注。我在公园街头做了些随机访问,不论是儿童、青年还是老年,一些人表现出真切的焦虑:AI会抢走我的工作吗?孩子该如何学习?如何安享晚年?也有人表示,“不就是个政策嘛,跟咱有啥关系?”
事实上,这不是一份普普通通的政策文件,它不仅描绘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蓝图,更将技术变革的浪潮推向了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各个角落。
在北京一些社区医院,AI辅助诊断系统让居民不用凌晨排队抢专家号,就能获得可靠的诊疗建议;在云南山区,小学生通过AI定制课程,第一次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上海,独居老人戴的智能手环不仅能监测健康数据,还能在跌倒时自动联系子女和社区医院。
这些变化背后,是“人工智能+”行动最本质的价值:让技术红利变成老百姓触手可及的便利。医疗更可及、教育更公平、养老更安心……这不是未来幻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面对AI,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孩子要不要从小学编程?中年人会不会被替代?老人怎么跨越数字鸿沟?
浙江一位草莓种植户的故事给出了答案。他不懂复杂算法,但会用AI分析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客户群,再把物流优化交给智能系统。一年时间,他把家乡的草莓卖到全国。他的成功不在于掌握了多高的技术,而在于懂得让AI补自己的短板。
北京小学的“AI科学课”上,孩子们不再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用AI模拟植物生长过程。通过调整参数、观察结果,他们既理解了知识,更学会了“用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
上海社区的“银发课堂”中,志愿者不再教老人机械点击屏幕,而是解释:“这个手环为什么会在数据异常时联系医院?”当老人明白背后的逻辑,技术就从冰冷的机器变成了可信的伙伴。
年轻人最需要的不是追逐热门技术,而是培养三种能力:人机协作的统筹力、跨界融合的洞察力、价值判断的决策力。一位“95后”创业者说:“AI能写代码,但看不懂市场需求,这就是我的机会。”
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不是学会所有功能,而是找到技术对自己生活的真实价值。当一位独居老人发现用AI视频问诊不用再麻烦邻居时,学习就成了主动选择。
对孩子来说,比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知道何时该相信AI、何时该质疑结果,这将是他们未来最重要的素养。
AI能生成论文,但无法替代孩子亲手做的科学实验;能分析数据,但看不懂老人翻看电子相册时眼里的泪光;能写出标准文案,但替代不了创业者对家乡特产的感情。
技术的终极意义,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人的价值。一位社区医生说得实在:“AI帮我看片子,我就能多花时间和病人说说话。”
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升级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尊严,它让我们在技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让工具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于工具。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义,不在于画出多宏伟的技术蓝图,而是指明一个朴素真理:AI时代的主角,永远是会思考、有温度的人。
当我们不再纠结“要不要学AI”,而是思考“怎么用AI让生活更好”,变革就真正成了每个人的红利。AI替代的不是人类,而是不会用AI的人。
那些用AI守护父母健康的孩子、用AI打开视野的学生、用AI实现梦想的创业者,他们正在书写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技术是笔,但执笔的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