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博会十年,解码贵州“弯道超车”的数字密码
——从“西南腹地”到“中国数谷”,一场盛会如何重塑一省命运
01 时代与地理的碰撞,一场“无中生有”的产业革命
八月的贵阳,聚拢了全世界的目光。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全球数智精英汇聚黔中,思想与技术在这里激烈碰撞。十年前,谁能想到,一个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的西部省份,能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中站上潮头?
125.8万座山,3万座桥,9成以上都是山地和丘陵,一个谁都不看好的省份,偏偏它最争气。自2015年举办以来,数博会始终秉持“全球视野、国际战略、产业视角、企业立场”的办会理念,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积淀,已经成为我国数据领域引领创新趋势、展示行业成果、促进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十年来,贵州以大数据为突破口,完成了从“边缘地带”到“数字高地”的逆袭。这不仅是贵州十年奋进的写照,更是面向世界的,对于弯道超车的“可行性报告”。发展不必复制东部范本,也不必重复工业化的老路,“数字革命”就是后发地区的历史机遇。
在数字时代,地理的边界,也可以成为时代的中心。
02 “范式”之基:从先天劣势到后天优势的战略转换
是什么力量支撑了贵阳连续举办十届数博会?这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赴贵州考察,多次为贵州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把脉定向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为数博会发来贺信,为持续办好数博会指明前进方向。
政策上的高屋建瓴,实践中的运筹帷幄。贵州的成功,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胜利。
“天无三日晴”,潮湿多雨,却意味着天然空调,适合大数据中心的节能运维;“地无三尺平”,交通不便,却在数字安全的时代成为纵深屏障,形成守护国家数据的重要地理优势;别的地方视为“短板”的条件,在贵州却被重组为“长板”。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逆转:不和别人拼港口、拼平原,而是另辟赛道,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构竞争逻辑。
劣势未必是宿命,关键在于能否换一种方式来解读。
03 “范式”之魂:数博会的催化与放大效应
自然禀赋只是底色,真正让贵州“破圈”的,还是数字博览会。
2015年,首届数博会举办,贵州打出“全球首个大数据主题展”的旗号;十年间,从刷脸支付、无人驾驶,到数字人和大模型,数博会一次次制造科技爆点,也一次次刷新世界对贵州的认知。
它是贵州的舞台,更是贵州的杠杆。借助这个舞台,贵州把自己嵌入国家战略,也把自己投射进世界视野。苹果、微软、华为、阿里接踵而至,巨头的落地又吸引了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贵阳不再是地理上的黔中小城,而成为全球数字地图上的坐标点。
数博会不仅让贵州“被看见”,更让它“绕不开”。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叙事中,贵州已经从“观众”变成“参与者”,甚至是“贡献者”。
一场展会,既是展台,更是跳板,把西南一隅推向世界舞台。
04 “范式”之鉴:贵州经验的普适性与可复制性
贵州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方法论:用数字化作为新引擎,重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逻辑。
对于其他中西部省份,贵州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传统工业化路径,往往意味着高污染、高能耗与沉重成本;而数字化发展,则提供了一种“轻装上阵”的机会。
地理环境并不是数字时代的原罪,相反,后发往往意味着少走弯路、直奔全新的赛道。
工业时代拼的是港口与钢铁,数字时代拼的则是算力与算法。
05迈向新征程,范式的升级与未来
2025数博会,是对过去十年的总结,更是未来十年的起点。十年前,贵州完成了“无中生有”的创造;十年后,它面临的考题是如何“持续领跑”。
数据要素市场化、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全球算力竞争,这些都是未来的“深水区”。贵州若能继续保持前瞻思维,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生态优势,它就不仅是“中国数谷”,更可能成为“全球数谷”。
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 (贵州图片库供图)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地区的较量,而是全球算力的对冲、数据规则的博弈、人工智能的跃迁。后发未必不能先至,偏远仍旧比肩前沿。一个省份的选择,可以点亮一条道路;而一条道路的成功,终将汇入民族复兴的大势。
数博会十年,
贵州交出的不仅是一份地方答卷,
更是一份值得书写的“中国方案”。
它告诉我们,
在数字时代,
没有所谓的边缘,
只有敢不敢迈出的步伐。
数博会不是贵州的尾声,
而是连接贵州与未来的桥梁。
撰稿 | 张森
编辑 |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