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麾下王牌第一纵队,六位首长的合影。
作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纵队级的高级将领,在1955年大授衔时,照片中的6人,有两人成为上将,一人是中将,还有一人则仅为大校。
那你知道照片中的6人都是谁吗?为何纵队司令员和政委都是上将,而作为三号首长的副司令员,却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央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将下辖的主力部队改编为纵队,其中冀鲁豫军区改编为第一纵队,由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
原本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构想,作为刘邓麾下的王牌,第一纵队是要出关前往东北作战的,但后来由于战局有变,第一纵队继续留在华北战场,并于1947年,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合编,继续沿用第一纵队番号。
不过由于杨得志被调往晋察冀救火,司令员由杨勇接任,政委则还是苏振华。在这张照片中,坐在C位的就是两人。
作为刘邓大军麾下的两员猛将,第一纵队在杨勇和苏振华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邯郸、鲁西南、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大战。
特别是在挺进大别山的高山铺战役中,杨勇指挥第一纵队因战绩突出,被野战军通报嘉奖,并记大功一次。
1949年,二野第五兵团成立后,杨勇和苏振华这对老搭档,继续出任兵团司令员和政委。作为正兵团级将领,二人在1955年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坐在杨勇和苏振华右侧,手夹香烟的将领是潘焱,时任第一纵队参谋长。在红军和八路军时期,潘焱只是中下级军官,主要是在后方从事教育工作。解放战争爆发后,潘焱开始崭露头角,职务不断升高。
历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纵队参谋长,二野第五兵团副参谋长,志愿军第16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为邓公二野的老部下,潘焱深得邓公信任,1979年,被邓公点名调到北京,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坐在潘焱后面,满脸笑容的将领是吴实,当时担任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后期,他离开军队,出任贵州省公安厅厅长,贵州省副省长等职,是6人中唯一未获得军衔的将领。
坐在吴实对面的人是王辉球,时任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别看他在照片中并不显眼,但在照片中的6人里,王辉球的革命资历最老,1929年就上井冈山,跟随毛主席闹革命,是毛主席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政工将领。
1949年,第一纵队改编为第16军,王辉球任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说完了其他五人,我们再来看下照片中最具争议的人,时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的尹先炳。作为纵队的三号首长,尹先炳的革命资历和职务都非常高,红军时期担任过营长,团参谋长,八路军时期曾任129师新编第11旅旅长,当时11旅的政委是黄振棠,开国少将,副旅长是秦基伟,开国中将。
副旅长和政委一个中将,一个少将,那作为旅长的尹先炳,保底也得是中将。不仅如此,1949全军大整编时,第一纵队改编为16军,尹先炳出任军长。1955年大授衔时,四大野战军的首任军长,一般都是中将,最低也是少将。
可尹先炳却出乎意料的只获得了大校军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他的战功不够吗?非也!
作为我军史上的第一支合成军,16军军部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以“陆海空联合指挥所”的编成来建设的,而部队的主力师都增配有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凭借如此出色的人员配置和强大的火力配制,16军在尹先炳的率领下,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果在战场上一鸣惊人,立下赫赫战功。
资历,职务,战功都没问题,那尹先炳到底为何错失中将军衔的呢?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生活作风问题,至于具体情况,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他迷上了跳舞,甚至在前线指挥部还要看女同志跳舞,也有人说他与女同志有不正大关系,事情败露后,女同志羞愤自杀。
当时我军正严打作风问题,尹先炳就成了典型,被罢免了军职,降低了级别。因此在1955年授衔,他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而这还是看在他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的突出表现。
尹先炳对被授大校,也没有提出异议,他也充分认识到了错误。因此,在后来的岁月中,除非特定场合,他都是不穿军装的。同时,也没有再掌握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