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也称“亦庄组团”)正式挂牌。这5年,在首创政策和创新的引力下,这片近40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了外资落户北京的“首选地”——亦庄组团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自贸区比重43.8%,位居北京自贸区7个组团首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
这背后是亦庄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自动驾驶、金融创新、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多个领域实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突破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
多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
日历翻回到1995年。经过历时两年的艰难谈判,德国拜耳终于落户北京经开区荣京东街,成为亦庄最早的外资企业之一。约30年后,一项全新的改革也在这里悄然施行。
去年9月,拜耳通过亦庄组团负面清单备案审核,成为全市首家通过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政策实现数据合规出境的企业。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项首创政策——经开区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破解企业数据跨境合规难题,让申报周期从数月缩短至5个工作日。
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
这样的“全国首个”“全市首个”还有很多。在生物医药开放领域,经开区助力外资企业获批全国首个干细胞及基因诊断技术研发经营资质;在自动驾驶政策探索方面,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落地亦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重要数据目录形成,为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树立标杆;亦庄全域建设“人工智能之城”,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建成,并落地全国首例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商业航天领域,亦庄的企业中科宇航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服务项目,开辟民商航天新模式。
16项创新在全国全市复制
“这张许可证也给了整个行业信心!”近期在亦庄举办的各大展会上,一款机器人吸引了不少目光,它可以在三两分钟摊出一份煎饼。去年,研发这款机器人的久秉机器人公司负责人于钦玮拿到全国首张热食类餐饮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
此前,由于缺乏相关许可证件,机器人企业陷入了无法合法化进入市场经营的困境。针对餐饮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存在的许可标准较宽泛、食品安全风险高、过程监管难度大等问题,经开区结合相关法规文件细化许可要求,针对“一台机器”制定一个“专项许可方案”,让餐饮机器人企业加速进入市场化运营,抢占市场先机。
类似的改革举措也从亦庄输向全市、甚至全国。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全透露,5年来,经开区以系统性改革为抓手,形成16项在全国、全市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案例,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固废管理、政务服务、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8月18日,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预验收,标志着北京市第4个综合保税区、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即将正式封关运营,为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
如果“一器一策”的审批创新为机器人带来落地运营的生机,那么“概念验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环节服务体系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服务,“一规一网一单一键一表”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固废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亦庄首创的“先租后让+弹性出让+代建标准厂房+城市更新”五级供地体系则为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首个区级首席数据官制度更能打通跨部门数据汇聚共享、项目统筹规划沟通渠道……
“六区合一”叠加政策引力
8月18日,亦庄综保区顺利完成封关预验收,标志着其向正式封关运营迈出关键一步。这是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已建成10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空间,将重点发展保税研发、精益制造等业态。
“这也让亦庄成为全国首个集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综保区于一体的‘六区合一’经济功能区。”北京经开区“两区”办主任刘文虎说。
“六区合一”是优势,也是改革的驱动力。“两区”建设五年来,经开区已构建起覆盖空间、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多领域的全要素保障体系。
企业需要发展空间,工业用地便实现“拿地—建设—运营—更新”闭环管理;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引导资本投向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每年亦庄就拿出10亿元人才资金,同时通过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引入优质学校等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办公人员需要更便利的服务,“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便实现七大类别、177个事项实现“马上办、就近办、自助办”。
正是在改革创新的引力下,经开区这五年累计新设外资企业超过420家。目前已集聚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外资企业,105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了160个项目。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曹政,和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