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楼纯
8月26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在得克萨斯州发射基地完成第十次试飞任务。此次试飞在经历两次推迟后终于迎来了正式发射。
对于马斯克和他的SpaceX来说,这次试飞标志着这一全球最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技术成熟度上的重要跨越,更为NASA“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计划注入关键信心。SpaceX在官方声明中,将此次任务定义为“系统性冗余验证的里程碑”,而此前九次试飞中已有五次以爆炸或失联告终。
星舰第十次试飞画面 图片来源:SpaceX
作为旨在实现低成本太空运输的革命性项目,星舰的研发历程充满技术迭代与挫折。自2023年4月首次试飞以来,该项目先后尝试过“筷子夹火箭”式空中捕获等创新技术,其中第五次试飞曾短暂实现助推器半空回收,但2025年的第七至第九次试飞连续遭遇推进剂泄漏、姿态失控和再入解体等问题。数据显示,SpaceX已在该项目投入超50亿美元,每次试飞耗资数千万美元,这种“用失败换进展”的模式使其始终处于舆论争议中心。此次第十次试飞的成功,被视作打破技术瓶颈的关键节点。
本次试飞设定三大核心目标,皆在解决前九次任务暴露出来的一些重大问题:
首要目标是验证“超重”型助推器的回收可靠性,测试中编号B16的助推器不仅实现了在墨西哥湾的稳定着陆,更完成了中心发动机故障模拟测试,通过主动关闭一台关键“猛禽”发动机,验证备用发动机接管着陆燃烧的冗余设计。SpaceX工程师在事后访谈中表示,这种“故障注入”测试为未来载人任务奠定了安全基础。
其次,飞船首次在太空完成8颗“星链”模拟卫星的部署演练,验证了批量发射的机械控制能力。
第三项目标则针对前次试飞的解体问题,重点测试了再入大气层阶段的热防护与姿态控制性能。
与此前试飞相比,第十次任务在技术路径、任务复杂度和风险控制三方面实现显著突破。
在回收技术上,本次放弃了第五次试飞中尝试的“发射塔机械臂捕获”方案,转而采用更稳健的海面软着陆模式,最终实现助推器结构完整回收,这与第九次试飞中助推器爆炸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发动机系统方面,首次成功验证的“故障-冗余”切换机制,解决了前七次任务中发动机突发失效的问题。
任务维度上,本次同时实现助推器回收、卫星部署和发动机再点火三大目标,创下星舰试飞以来的任务复杂度纪录。特别是太空发动机再点火测试的成功,弥补了第九次试飞中飞船无法调整轨道的技术缺陷,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关键数据。
有分析指出,这种多任务协同能力的提升,使星舰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
风险控制方面,团队展现出更成熟的工程管理能力。尽管因地面液氧泄漏问题两次推迟发射,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证实,通过改进密封技术和增加冗余监测传感器,最终避免了类似第九次试飞中推进剂泄漏的致命问题。这种从“激进试错”到“系统稳健”的转变,被NASA专家视为此次试飞最具价值的进步。
此外,NASAAdministrator在试飞成功后发表声明,称此次任务“为2027年载人登月计划消除了关键技术不确定性”,但也承认仍需持续观察火箭复用的成本控制能力。
行业分析师达拉斯・卡萨博斯基指出,星舰虽实现技术突破,但如何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马斯克宣称的“航空运输量级”,仍是尚未验证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