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延续,除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外,还有一个独有经历者和见证者——文物。
文物,对于我们来说是无价的,不单单是因为它们自身的价值不可估量,更因为它们背后代表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正是因为有着文物的存在,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清本以年代久远的历史,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看来,文物都是价值连城,随便挑出一件,都能让普通人奋斗好几辈子。
既然如此,文物都应该被好好保存才是,而博物馆就是它们最好的家,在今天的中国,许多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中,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管理。
它们以傲然的姿态,向一代又一代人诉说着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只是在历史的沿袭中,有很多文物遭到了破坏,没有得到该有的保护,这着实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好在,现今已经不同于往昔,我们已经有能力来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被发现的文物也都有了一个栖身的安全之所。
但是凡是都有例外,我国就有一件出土之后并没有被“精心”保护,更没有被送入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而是一直被露天放置,甚至还无人保护。
它的名字叫做开元铁牛,又被称之为黄河铁牛,当然,它并不是只有一件,而是有四尊。
时至如今,黄河铁牛已经出土了33年,历经风雨的洗礼,它们虽然被印上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保持着令人敬畏的雄姿,让人得以一眼千年,回溯大唐。
既然黄河铁牛是正儿八经的国宝级文物,为何却一直被露天放置,有学者却说出了答案:根本不敢动。
那么这背后又有什么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物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被保护和管理。
比如在清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文物被损毁或流失海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资金投入等原因,许多文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管理。
然而,这些没有被保护和管理的文物却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黄河铁牛也不例外,但唯一不同的是,黄河铁牛本身所需要的保护并不迫切,毕竟它们有资本保持本色。
时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山西省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开启了对蒲州城西黄河古道两岸的勘探。
当然这次勘探并不是盲目性的探查,而是有据可依,根据当地的老人回忆说,在他们小的时候总会下河道玩耍,每到枯水期,他们就能在水中摸到坚硬的牛角,而当地一些渔家在河中行船时,还出现过船被硬物刮伤船底的情况。
这足以说明,在河道之中,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物品存在。
永济县博物馆的专家和学者,经过一年多的勘察,最终发现了河道之下存在着巨大的铁牛、铁人。
既然有了发现,就没有再让它们在河底长眠的道理,于是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四尊铁牛全部出土。
在之后的发掘过程中,又出土了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
黄河铁牛每尊大约高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根据测算,每头铁牛的重量大约30吨重,如果算上下面的底盘河铁柱,每头约40吨,是典型的巨无霸。
铁牛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横轴轴头有各式各样的纹饰,绘着菱花、卷草、莲花等花草。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整体伏卧,两眼睁开如铜铃,呈现负重前行之姿态,形象十分逼真。
在清理了铁牛表面的泥土之后,专家学者又紧接着对铁牛进行了研究,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河铁牛铸造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距今已有1298年的历史。
最初,铁牛的铸造是为了稳固浦津渡浮桥,维系秦晋的交通。
蒲津渡浮桥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但是却屡次毁于黄河的冲击,唐玄宗便命令兵部尚书张说来重修此桥。
张说想到的办法就是熔铁铸牛做墩来代替木桩,进而冶铁结链代替绳索,在铁牛的下方还有6根巨大的带着倒刺的铁柱,牢牢扎入地下,以此来打造可以抵御黄河水冲击的铁桥。
根据相关人士的推算,这项工程十分庞大,大概耗费了1100吨的铁,占据了开元年间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
至于说为何要选择“牛”的形象,这是因为受到了《易经》的影响,《易经》有云:
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
所以说,这四尊铁牛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无可非议的镇河铁牛,有了它的存在,两岸的百姓才得以无比心安。
投资巨大的铁牛浮桥,在黄河水肆意冲刷中傲然挺立,守护了两岸百姓数百年,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繁荣。
到了金元战争时期,蒲津渡浮桥被毁,同时,随着元朝的崛起,蒲津渡浮桥的战略地位也渐渐弱化,于是这座浮桥再也没有被重新修建,铁牛终于卸下了肩头的重担,静静守望岁月的变迁。
后来黄河改道,铁牛逐渐被泥沙淹没,新中国成立之后,三门峡库区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持续西移,在六七十年代时,铁牛已经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之下数米的河滩之中了。
永济县发掘出这四尊铁牛之后,自然要考虑该怎么保存它们,一时间争议不断,最终采取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
把铁牛、铁人、铁柱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其原貌,露天陈列。
至于说为何选择这一方案,这是因为这四尊铁牛让人们根本不敢乱动,因为它们的体型庞大,重量太重,在移动过程中,很容易遭受二次破坏,这则与文物保护的初衷不相符。
或许有人会说,露天陈列岂不是让铁牛会遭受生锈,这不也是对文物的毁坏?
其实铁牛所用的材料远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在数百年的河水冲刷中,它们都几乎保有最初的模样,所以它们有能耐抵御生锈的难题。
时至如今,对于铁质文物的保护依然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在没有想好该如何更好地保存时,还是就地陈列最为稳妥。
总之,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我们需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永久的保存和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发展!
参考文献:《旧唐书》、《蒲州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