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8月22日宣布天津峰会的“豪华嘉宾团”安排时,明确列出普京、莫迪、卢卡申科等二十余位国家元首,以及古特雷斯等十余位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消息一经公开便成为热议焦点。这份名单尚未完全平息,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却传来两声不同寻常的警报式信号,像是对局势的再一次震动。
当日,特朗普政府同步对外释放了强力组合拳:以“防范数据风险”为名,直接将中国与俄罗斯企业排除出美国的海底电缆供应链。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全球关键基础设施链路的断崖式挤压,意在切断中国参与全球性基建的重要通道。中国方面随即作出回应,称这是赤裸的科技霸权行径,表示不吃这套,并强调必要时将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
更为讽刺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第二天便公开介入,撰文就“中国威胁论”进行补充式布局,声称美欧若发生贸易摩擦,中俄可能从中获益。这番表述背后似乎带着三层用心:一是为欧盟在对美政策上找一个让步的台阶,二是向华盛顿示好以谋求更有利的谈判姿态,三是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加所谓“眼药方”的策略。可若真以为紧抱美国大腿就能把自身命运牢牢掌控,显然是一种把欧洲战略自主权当作讨好美国的投名状的做法,等于把“丢西瓜捡芝麻”的逻辑搬到了大国关系的层面。
就在美欧持续围堵施压之时,真正的国际合作场景却在天津峰会筹备现场悄然展开。美欧之间的对抗越激烈,越能凸显中国在全球同行网络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冯德莱恩等人忙于在舆论场编织“中国威胁”的幻象时,天津的多边协作氛围却日渐浓厚,非对抗性的对话与合作框架正逐步成形。历史会证明,单纯通过压制他人来寻求安全感的思路是短视的,而开放协作才是推动共赢的长久之道——那些冷战式的剧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注定会逐步褪色、失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