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烽火不断,经过诸侯间的厮杀与并立,终于在天下分裂成三国的格局中定型。三分天下的格局里,曹魏以强势的国力位居第一,凭借铁腕的统治与威慑力在北方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为了防止其他势力乱局扩散,他们与东吴、蜀汉结成了以对抗外敌、维持均势为目的的同盟。公元263年,司马昭果断下令,对蜀汉发动征伐,决心一举清除蜀汉带来的隐患。众所周知,东吴与蜀汉在相互制衡的棋局中既有联盟关系,也彼此明白若蜀汉真正被除,吴国也会因此处于险境。因此,公众在回看这场战争时,常会提出一个疑问:司马昭灭蜀之时,东吴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没有派出援军来救蜀?
先前的讨论需要厘清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东吴究竟有没有真的去救蜀汉。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蜀汉在遭到魏国大举压境时,确实曾向东吴求援,期望得到支援来共同对抗魏军的进攻。蜀方据此实施了一系列军事部署:丁奉率兵攻打曹魏的寿春,刘平携带石机从南郡出兵。表面看,这是一场典型的“围魏救赵”之举,试图通过转移魏军注意力以保护蜀汉的主力防线。然而,身处远离战场的东吴部队难以在短时间内抵达战场,距离与行军速度都成为制约因素。就在东吴援军尚未抵达之时,蜀汉方面突然传来刘禅投降的消息,东吴的援兵因此只能在半路撤回。由此可见,尽管两国之间有盟友关系,也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但现实的地理距离和时机让吴国难以给蜀汉带来决定性的救援力量。蜀汉在此时的危机已变得愈发严峻,最终未能等到东吴援兵的抵达,蜀汉的处境迅速走向崩溃的边缘。
公元263年,曹魏发动对蜀汉的全面进攻,形成了多路并进的合围态势。西路大军约三万余人,由邓艾指挥,沿狄道向甘松、塔中推进,直逼姜维的部队,企图切断姜维的退路,使其无路可退。东路则以钟会为首,组织十万大军,分成三路,从斜谷、洛谷、子午谷等险险的山道向汉中方向推进,形成对蜀军的正面与侧翼包抄。此时的魏军的部署可以说是错落有致、气势雄壮,显露出魏国一统北方后的自信与决心。
然而,战局并非一帆风顺。钟会的大军在剑阁地区遇到蜀汉名将姜维的顽强抵抗,姜维善于利用剑门关的险峻地形,组织坚守使魏军无法迅速突破。魏军尽管兵势庞大,却被地形和蜀军的顽强防守拖住,压力骤增。与此同时,邓艾在越过险阻后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策略,即通过秘密渡道,直接跨越银平进入蜀地深处。这一计策最终获得执行,魏军绕道成功,实现对银平的穿越,迅速直抵江油,形成对蜀翼后方的强大威慑。蜀汉守险的江右守将马淼在突如其来、仿佛神兵降临般的魏军压境面前惊慌失措,最终选择投降,蜀汉的防线因此出现了巨大的崩塌迹象。
此时蜀汉的内政也显得内忧外患并存,诸葛瞻及其父子相继在绵竹之地陨落,朝中多名大臣纷纷建议投降。整个蜀军的士气已经跌至谷底,辗转之间,刘禅在同年11月采纳谯周的意见,宣布在成都向魏国降降。魏军据此成功占领成都,并继续施行对仍有顽抗的姜维派出使者降服的策略。综合来看,蜀汉的灭亡从魏军发动进攻到实际完成,占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就连东吴若想出兵救援,也已经来不及介入这场战争的最终阶段,无法在时间上对蜀汉产生决定性作用。
总览全局,蜀汉在三个月内的覆灭,既是魏军强力攻势和战法运用的结果,也是地理位置、时机与内部动荡共同作用的产物。东吴尽管在某些阶段表现出援助蜀汉的意图,但现实的阻碍使其难以在关键节点提供有效支援。历史的车轮在此刻继续向前滚动,蜀汉的命运早已被复杂的战争格局所决定,而吴蜀之间那脆弱却又必不可少的同盟关系,也在这场风雨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