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8月25日,记者驾车通过淮南民惠街与淮河大道交口时,发现前方信号灯旁有了“信号灯自适应”提示牌。原来,淮南交警将“数智”化感应车流和人流技术应用到路面交通管理——以往驾车过十字路口时,都是“车看灯”,现在则是“灯看车”!
8个路口实现“灯看车”
“传统交通信号灯无法根据车流实时调整放行时间,有时候路口放行方向已无车辆,绿灯却一直亮着‘吃不饱’,或者还有大量车辆等着过,信号灯却已由绿转红‘不够吃’。”淮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杨林山介绍,为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淮南交警与相关企业、高校合作,提出研发底层逻辑,优化信号灯“数智”化技术,实现了信号灯主动感应车流人流,并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节信号配时。
杨林山介绍,经过多轮测试优化,在民惠街与淮河大道、国庆路与广场路、泉山路与洞山路等8个交口正式投入使用。“信号灯自适应”就像一名交警24小时在路口根据流量变化实时调整信号配时,更为先进的是它不仅考虑机动车的通行,还能兼顾行人和非机动车,基本实现“流量小路口无需等待、流量大路口排队时间明显缩短、繁忙路口二次等灯频次减少”的控制目标。
“淮南模式”提高通行效率
记者了解到,外地的信号灯自适应工作原理,多是通过雷达、摄像头等监测设备,实时获取每条车道的交通流量数据或车辆排队长度,通过计算后对某一方向的信号灯增加或者减少秒数。
“淮南模式”的信号灯自适应工作原理更加人性化,监测交通流量采用的是雷视摄像机+智能算法终端,对于没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或行人的方向,系统监测到后直接跳过该相位(某一个方向的信号灯时长),真正实现“灯看车”。
诸多合理优化减少了绿灯空放,平均配时减少16.5%,早晚高峰时段平均等待时间降低22秒,通行效率提升15.7%。
“每个相位还设置了最小绿灯周期保障行人通过,设置了最大绿灯周期保障其他方向车辆通行。”杨林山告诉记者,经过测试,试点的几个路口,车辆排队长度明显缩短,降低了司机等待焦虑。
司机得集中精力“观灯”
杨林山提醒,过去的路口,当红灯亮起后,一般变绿灯要等待30秒以上,在这个时间段,有些等信号灯的司机会看手机;现在,淮南有自适应信号灯的路口,当红灯亮起后,也可能会在10秒甚至更短时间就变为绿灯,因此在路口等待的司机和行人需集中精力观察信号灯变化,以确保安全、快速通行。
下一步,淮南交警将在全市主要路口推广信号灯自适应系统,全力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和便捷。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通讯员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