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方言、热炕头、石磨、煎饼鏊子、窗花,二月二踅谷仓、舅舅给刚出生的外甥剪胎毛等民俗——这些看似普通的乡村细节,正在电视剧《生万物》中生动呈现,这些被日渐忽略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老胡同旧石屋”,让一部山东农村题材作品在这个暑期档突出重围,热度不减,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我注意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迅速再版小说《缱绻与决绝》,并在书的腰封上突出了“电视连续剧《生万物》原著小说”。这部29年前出版的小说,因为电视剧再次进入读者视野,成为畅销书。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鲁南天牛庙村为背景,讲述的是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电视剧就是从小说中长出的一个新作品。
《生万物》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它向我们证明:文化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如何识别、挖掘和转化这些资源。
当荧屏被仙侠剧和甜宠剧占据时,《生万物》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将镜头对准20世纪上半叶的鲁南乡村,让土地成为叙事的锚点。剧中展示了春种时田埂上的号子、秋收时晒谷场的喧嚣、“打春牛”民俗里的敬畏,甚至佃农手中豁口的镰刀、地主宅院里褪色的楹联。这些细节还原了乡土中国的肌理,让看腻了“空中楼阁”式创作的观众找到了久违的共鸣。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林永健扮演的封二在寒冬跑到地里忘情地“数九”,感知时节变化;他临终前讲怎么敬畏土地的那段告白,讲得实实在在,句句在理,是一生的体悟。我听了都怦然心动。这种对土地的深切情感,正是山东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石粮”的朴素信仰。如今,这样的场景不仅留存在乡村生活中,更通过荧屏传递给了无数观众。
《生万物》中,“拉呱”“年下”“俺知不道”“做么去”“挺妖翘”等方言土语,一下子把观众拽进了鲁南乡间的真实语境里。人物不再是演员扮演的角色,而是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这一个”。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这些乡音让这部剧从一开口就接了地气,成为连接观众与乡土文化的桥梁。
当镜头从日常对话移向更具仪式感的场合时,民俗便成了洞悉这片土地伦理与信仰的一扇窗。婚丧嫁娶、年节习俗、农耕仪式等,都拍得格外有分量。剧中呈现了婚礼中的古礼,丧仪的流程,春节祭祖、清明添土、试春气等场景。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中,浸润着山东乡土里的文化密码: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对“规矩”的敬重。这些场景不仅是宗族社会维系秩序、表达伦理的重要场域,更是山东农耕文明最动人的注脚。
《生万物》的改编策略值得特别注意。编剧王贺对原著进行了温情化处理,弱化悲剧性,强化女性关怀与救赎。绣绣从土匪窝逃回后未因“失贞”被夫家羞辱,反而被婆婆大脚娘接纳(迟蓬饰演的大脚娘,演得超级棒,拿捏的度又稳又准)。苏苏未婚先孕,当苏苏告诉姐姐绣绣时,绣绣没有站在封建伦理的高墙下谴责,而是流露出一丝惊喜,这种改编不是对苦难的消解,而是对当代情感逻辑的精准预判。在“恐婚恐育”成社会症候的今天,观众需要的不是苦难摧毁人的绝望,而是爱能治愈伤的希望。
《生万物》中那些浸满岁月痕迹的物与景,同样是精心选择的文化符号。石磨、粗瓷海碗、煎饼鏊子、锄头,古朴的村落布局、一望无边的麦田,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山东乡土空间。鏊子是一家人的烟火,石磨是转不出的艰难,烟袋锅子的每一次“吧嗒”都凝结着老农民的天命,海碗里盛的是待人的实在与豪爽。
这些场景道具既是人物命运的见证,也是山东风骨最直观的象征。它们让文化变得可触可感,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
《生万物》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两创”的启示:文化资源就在身边,关键在于发现与转化。我们得大胆想,有想法,就有办法,有办法就有光彩。
有谁能想到一部科技著作《天工开物》能改编成舞剧,一演而惊天下。宋应星老家——江西奉新,有高人,他们发现了这个稀缺资源,将古代科技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碰撞出了夺目的火花,让我惊讶的是,这部舞剧给人的最大启示是:集中火力,集中“活力”,吸引最多的是年轻人。据我了解,潍坊市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论证《齐民要术》的改编问题。大家都动起来,主动盘点自己的文化资源,就会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领风气之先。
《生万物》的改编,也有个靶子,就是不忽略年轻人,让年代故事不再是父辈的怀旧专场;它用“年轻化梗点(先婚后爱、暗恋)”打通代际,让Z世代也能共情民国乡村的爱与痛。这一点,我从弹幕上小伙伴们的评论中能很明显地看到。过去看电视剧,我讨厌看弹幕,觉得干扰我进入故事,这次我竟然觉得弹幕是电视剧的一部分,互动着欣赏,更有味道。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两创”,既要扎根传统,也要拥抱现代;既要保持文化本色,也要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
文学是影视的母体,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最深刻最准确地传达着人类精神的脉动,文学的形态应时而变、不拘一格,但文学性的探索和表达生生不息、恒久弥新,足够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评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重要标准。就全国来看,目前中国影视剧数量虽多,但优秀作品还是太少,根本原因就是文学品格弱。剧作力量特别薄弱,文学修养有待提高等是中国编剧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学能够为影视提供良好的养分,多年前就有专家呼吁写小说、诗歌的以及其他作家,能够过渡、补充到编剧队伍中来。但应者不多。
《缱绻与决绝》出版快30年了,终于被发现,这是赵德发的幸运。赵德发一直在那儿,他的作品一直摆在那儿。《生万物》的成功证明——文化资源就在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转化的智慧,当然离不开艺术名家、当红明星的跟进。这次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林永健、迟蓬等的参与,让这部剧有了更多的观众关注。
我听说,《生万物》拍摄地也火起来了。沂南县马牧池乡红嫂家乡旅游区作为核心取景地,推出许多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对比剧中场景打卡(如宁绣绣故居的影壁墙)。日照任家台、肥家庄实景地复刻剧中夯土院落与麦田景观,策划“四季农事体验营”(春耕插秧、秋收割麦),呼应剧中农耕周期叙事。临沂与日照也开始联动推出“生万物文化走廊”,串联剧中地标与沂蒙红色文化遗址,形成跨区域旅游动线。
有人说,影视是文旅产业超大级放大器。我们不能漠视这个现象,一部剧的影响力真的不可小觑。让我们期待《生万物》“生”出更多的精彩。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