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又叫秦惠文王,秦国第二十六位国君,公元前325年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他族灭了商鞅,却沿用商鞅改革之法,最终铸就了秦国的强大。
不过,他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任用张仪,破坏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大秦帝国系列的电视剧,关于秦惠王的内容也是以“纵横”为题。
秦惠王认为东方六国的联盟是“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亦明矣”,这个形容,来比喻诸侯联合,犹如将一群鸡连在一起,那么它们就不能一起站在架子上进行休息了。
当时,各国诸侯虽然意识到了秦国的威胁,也愿意在苏秦的口辩之术下,接受这种合纵联盟,但是他们并非是齐心协力做这件事,而是各有心思。
这句话道出了政治联盟的本质,尽管有共同的敌人,却依旧无法共同发力。反而提供了让人挑拨矛盾的空间。
对于政治联盟,两千年后的汉弗莱·阿普比爵士(英剧《是,大臣》《是,首相》里面的人物)也有同样的认识——The more members it has,the more arguments it can stirup,the more futileand impotent it becomes。(它拥有的成员越多,它能挑起的争论就越多,它就越是徒劳无能为力)
秦惠王破坏六国的合纵,实际上就是不断挑起六国之间的争论,让整个政治联盟无法进行下去。
有人会说,为什么会拿一个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对比?
如果你进行深入了解,就能够发现其中有意思的地方了。
秦惠王的这句话是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这篇策文表面上只是一个关于人事任命的对答,并没有太过复杂的内容,根据人所擅长的东西进行安排,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作用。
若是将目光盯在这篇策文里面的细节处,倒是能够发现有意思的内容。
原文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亦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秦惠王曰:“敬受命。”
译文
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我(秦国),想要个人的才智,操弄崤山以东六国的君主,用合纵策略欺压秦国。赵国依仗其兵力雄厚,派遣苏秦用厚礼去联络诸侯。然而诸侯不可能心思一致,就像把鸡串连起来后,不能一起栖息在架子上,这是很清楚的。但我依旧对这件事很气愤,生气了很久,我想要派武安子把我的愤怒告诉诸侯。”
寒泉子说:“这样不行,如果是攻城夺地,那可以派武安子去。如果是出使诸侯争取国家利益,请您派客卿张仪为好。”
秦惠王说:“我接受你的意见。”
解析
武安子是指白起,而白起封武安君在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这个时候秦惠王已经死了三十三年,秦惠王死于公元前311年。
张仪被秦惠王赏识,但是在秦惠王死后,便被秦武王所驱逐,出逃魏国担任丞相,死于公元前309年。
当然,也可以说武安子并不是白起,毕竟武安只是一个封号,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比较知名被封武安的,就有白起、李牧、苏秦等三个人。
秦惠王期间封一个其他人为武安君,然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记录,也是有可能的。
倒是不排除这种可能,只是概率极小,毕竟能被秦惠王封为武安君,在商鞅变法留下的军功爵制的制度下,没有一点战争记录,是不太可能的。
还有就是,这篇策文的内容是让张仪来应对苏秦的合纵之谋,也是我们经常认知的常识。
然而,根据现代考古学家的考证,特别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其中包含了苏秦的书信和说辞,其中主要是讲述苏秦帮助燕昭王反间齐国的内容。
燕昭王则是在公元前311年才被赵武灵王从韩国护送到燕国即位,那么苏秦活动的自然是晚于这个时间,结合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的内容,“西有巴、蜀、汉中之利”,秦攻打巴、蜀之战是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而秦置汉中郡则是在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即公元前312年。
苏秦在战国时期活动的时间,其实是晚于秦惠王和张仪的,双方本就不存在一个时代,自然也不会存在秦惠王为了应对苏秦合纵之谋,而派遣张仪出使诸侯各国。
这篇策文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思,那么它的虚构性,也就很明显了。
秦惠王尽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说出这句话的秦惠王,却是虚构出来的。
应该说,这篇策文的作者和《是,大臣》的编剧,两个人都认识到了政治联盟的虚弱所在,却也是一种跨越两千多年的认知达成。
多说两句
这篇策文里,寒泉子认为应该让白起去搞攻城略地,张仪去做诸侯外交,这样,他们都能够发挥所长,进而达到最优解。
然而,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是让每个人去做擅长的事情,避免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二是让人在擅长的方面做事,而不是让他们在不擅长的方面做事。
两个概念十分的相近,也很容易含糊。
放在这个故事里面,让白起去做攻城略地的事情,而张仪去做诸侯外交的事情,是发挥了两人的所长。这其实就是第二种概念,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做事。
但是,如果让两人所负责事情的交换呢?让白起去搞诸侯外交,张仪去做攻城略地呢?
看上去似乎是没有有效利用好两个人的长处,但是仔细想想呢,让白起以军事的思维去搞外交,他就明白自己能够在军事上达到什么程度,那么争取的外交底线就守住了,而张仪以外交的思维去攻城略地,那么他就可以判断攻取哪里更加有效,更加能够达到最大的效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外交的角度去考虑战争,本来就是一种被接受的战争理论,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从部队高级将领中选拔一批外交官,成为了“将军大使”。
他们其实都还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只是把擅长的事情放在了不同的领域里面,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跨界/跨行思维,利用不同行业的思维方式,反而能够在另外一个领域打开一片新天地。
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寒泉子的观念大家自然是认同,只是秦惠王的想法,也成了大家所考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