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折腾”,是岑显礼的人生感言。
正是这股劲,让他成为黔南州独山县轴承产业“从零到一”的破冰者之一。
8月12日,记者在独山县轴承产业园见到他时,这位皮肤略黑、说话干脆利落的“80后”企业家正一边接电话,一边快步向车间走。
独山县轴承产业园(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深圳那家生产无人机的客户,8月15日前要80万套,我们正在加班赶。”挂了电话,打开微信,一串串“催单”跃入眼帘——“岑总,货好了吗?”“新型号能试样了吗?”……响个不停的提示音,是订单,更是信任。
车间里,近300台设备、40多条自动化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10万套微型、特微型轴承从这里下线,发往广东、浙江,甚至出口东南亚、欧美,稳定供应飞利浦、美的、九阳、大疆等品牌的配套企业。机器轰鸣间,独山轴承产业的脉搏强劲跳动。
自动化的轴承组生产线(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轴承是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被誉为工业“关节”,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回转精度。看似毫不起眼,实则决定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高低。
谁能想到,一个地处西部、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山区县城,竟能“长”出全省产量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小微型轴承生产基地?
如今,这里已聚集20余家轴承及配套企业、1500多条产线,年产成品轴承超8亿套,2024年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以上,带动上下游2000余人就业。
贵州丰达轴承有限公司自动化的生产车间,一个工人可同时操作几台机器工作。(卢素梅 摄)
故事要从2012年讲起。
彼时,独山县约有3万人在浙江慈溪一带从事轴承行业。当地政府敏锐捕捉到这批外出务工者手中的人力与技术资源,出台政策,呼唤“雁归”。
已在浙江轴承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岑显礼,毅然带着不锈钢轴承项目返乡,创办贵州丰达轴承有限公司——这是第一批入驻轴承产业园的企业之一。“政府给了‘三免两减半’厂房优惠,还有电费、物流补贴,甚至帮我们跑融资。”回顾创业初期,他坦言,“交通不便、技术薄弱、资金紧张,样样是难关。若没有政府陪跑,我们挺不过来。”
贵州丰达轴承有限公司生产的轴承成品(卢素梅 摄)
更重要的是,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丰达的磨孔车间,郭师傅额上沁着汗珠,手里的活儿一丝不苟。“我是独山本地人,以前在浙江做轴承,2018年回来的。”他语气里透着踏实,“家门口有产业,谁还想往外跑?”郭师傅还带了徒弟,眼前的七八台机器是他的“宝贝”。旁边,一台风扇对着吹,汗水干了又沁出来,他一直专注着手上的操作。
贵州元诚实业有限公司的车加工生产车间。(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丰达的示范带动下,大量独山籍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创业,贵州元诚、优凯轴承等企业也通过招商引资相继落户,产业链不断延伸——从钢材切割、冷墩冲压,到套圈、滚珠、保持架、密封圈等零配件生产,再到清洗、注脂、压盖、检验包装,如今轴承制造已实现全链条覆盖,产品触角伸向家电、汽车、智能设备、无人机等领域。
而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持续的技术突围。一套完整的轴承由内外圈、保持架、滚动体、密封圈、润滑剂等组成,结构不复杂,但对工艺要求极高。
经过精确打磨的轴承配件。(卢素梅 摄)
“我们最新研发的轴承,内径2毫米、外径5毫米,转速可达12万转。”岑显礼拿起一支签字笔比划,“和笔芯差不多大,公差控制在微米级。”目前,丰达已拥有1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生产的轴承因其耐高温、低噪音、高转速的优良性能成功实现高端无人机组件国产替代,抢滩低空经济风口,获大疆、极飞等无人机企业青睐。
贵州丰达轴承有限公司生产的多种型号轴承。(卢素梅 摄)
轴承配件企业也在创新。园区的贵州远胜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中高端密封圈的企业。
“从设计到量产,一周交货!”公司副总经理韦龙举说,他们能自主开模,现有52条生产线、上千套模具,年产密封圈4亿件,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领先的精密密封圈供应商。
贵州远胜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卢素梅 摄)
企业敢创新,离不开政府支持。
独山将轴承产业纳入“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定为装备制造主导产业。政府主导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助设备改造、吸引专家参与研发……一系列举措持续赋能产业发展。县人社局还与职校合作开设“轴承订单班”,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扩产,独山在城北修建了3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配置150亩工业用地作为拓展区。独山经开区实行“园长制”包保服务,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运营的全周期支持。
贵州元诚实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完成注脂压盖和合套等工序。(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下一步,我们要攻克内径1毫米、外径4毫米的轴承,和贵州大学合作研发水下推行器轴承,进军海洋装备。”谈起未来,岑显礼眼中有光。
这个无中生有的小微型轴承产业,正在贵州南部的大山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坤 卢素梅 汪月
编辑 王小婷 徐然
二审 刘义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