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首次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抑郁障碍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其中抑郁症男性患者约为 35%,女性患者约占 65%。
然而,2024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在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中,男性的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之多!
这个数据有些颠覆认知,但细想又合乎逻辑。男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长期处于公众视野的盲区。
其实早在2003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就发起过一场名为“真正的男人,真实的抑郁”(Real Men Real Depression)的运动,彼时NIMH数据显示,美国至少有600万男性抑郁症患者。
相比女性,男性更缺乏稳定的、可暴露自身脆弱的情感支持网络。这也使得男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非典型症状。
比如抑郁,通常来说症状是比较“内化”的,比如长时间的低落、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内疚等;但男性抑郁却往往以“外化”的形式呈现,比如易怒、攻击性强、愤怒冲动、酒精/其他物质滥用、危险行为等。
在心理学家Terrence Real的著作《我不想谈这件事:男性抑郁的隐秘危机》(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中,他写道:
“男性抑郁往往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伪装出来,比如工作成瘾、愤怒爆发、酗酒、沉迷运动、甚至性成瘾。他们不是不抑郁,而是用男人被允许的方式‘活着’。”
在绝大多数文化结构中,男性被系统性剥夺了表达的空间,他们连“我不行了”都没办法说出口。
咨询室也呈现出显著的性别之分,男性来访者的数量明显低于女性来访者,且咨询师和男性来访者工作时,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比如有的男性来访是被家人硬拉着来的,面对咨询师很容易产生防御心理;
有的男性来访口头上说着配合,但迟迟没有进展;
有的男性来访反复强调“我没事,我就是睡不好”,很难表达真实的情绪......
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现实:虽然男性在咨询室里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带着相似的困境——
他们很难像女性来访者那样自然地谈论情绪。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够配合”,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从未给过他们练习情绪表达的机会。
想要更顺畅地与男性来访者工作,需要咨询师学习男性心理表达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机制,也需要咨询师能够灵活使用各流派技术,打造符合男性特质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为此,简单心理Uni特别开发了这门《跨学派整合技术,打破男性来访咨询僵局》,帮助咨询师在处理男性来访问题上更有胜任力。
我们特别邀请到在处理男性来访者问题上颇有建树的John M. Dyckman博士,一起开发了这门《跨学派整合技术,打破男性来访咨询僵局》。
本课程融合50 年临床智慧与跨学派整合技术,将带你打破咨询僵局,深入理解男性在治疗中的情绪模式、关系风格与防御机制,走进那些“沉默”的心理现实。
权威亲授,整合多流派精华
John M. Dyckman博士是美国加州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曾任加州整合研究学院核心教授、Saybrook大学教授,自1977年执业至今近50年,有丰富的临床与督导经验,且深耕男性相关领域。
他的临床技术是跨学派整合的,擅长将催眠、心理动力学、认知系统理论融合,应用于焦虑、恐惧、危机介入及人格发展等议题,适配男性 “问题解决导向” 的特质,避免单一疗法的局限。
理解表象之下的真相
在咨询室里与男性来访者工作的挑战,远不止调整几个提问方式那么简单。这需要咨询师具备全新的视角和工具箱——既要理解那些被社会文化塑造的防御机制,又要找到绕过这些防御的路径。
所以,在课程中我们会学到典型行为的识别,看到男性来访者在愤怒外化、物质滥用、关系疏离等“非典型”心理问题背后的情感需求。
但识别只是第一步,课程还会带咨询师深入「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的多元视角:
▨ 从神经科学看男性镜像神经元的发展差异
▨ 解析斯多葛哲学如何塑造了男性的集体潜意识
课程还会聚集咨询室中的性别动力,分析男性来访者在同性及异性治疗师面前呈现的差异化防御模式,识别治疗师自身性别特质引发的反移情模式。
国际视野 x 本土文化
本课程不仅汲取国际前沿男性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还扎根华人文化土壤,剖析东亚集体主义文化下男性面临的独特冲突——
▨ 比如男性来访者常见的“情绪禁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
▨ 通过真实个案片段剖析,学习如何识别非显性困扰。
课程共6讲,从文化根源到技术实操、男女性治疗师面对男性来访者异同、跨流派整合治疗、极端情绪与风险管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干货十足,兼具专业和趣味性。
学习模式与学习支持
本课程的首期将采用直播的形式,跟老师直接线上面对面交流,这是首期学员的专属福利!
目前课程首发上线,享受早鸟期购课优惠价759元!对于这样一门内容丰富且实操性强的课程来说,这个价格可以说是非常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