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博士生导师张刚与宋佳麒等5名研究生,常常出现在位于嘉兴嘉善的浙江翠展微电子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对不同配比下材料的导热率进行测试。
该公司专注于功率器件的研发,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铁等领域。功率器件发热后可靠性降低是目前行业的共性问题,迫切需要优化产品性能。今年5月,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与该公司共建院企联合研发中心。专业对口的张刚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带队从材料和结构两方面对产品进行改良,目前已成功开发出一款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功率器件封装材料。
在嘉兴,导师带着研究生在生产一线“读研”的故事并非个例。在麒盛科技,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副研究员于志强和多名研究生,为企业智能电动床提升电动推杆的性能。在中扬立库,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研究员胡伟飞,已经带着3名研究生,完成“基于视觉感知的智能物流拣选机器人关键技术”等科研攻关……
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合作模式不完善等问题,研究生入企培养时间较短、深度不够、在本地就业率不高。今年嘉兴建立“六方联动·入企赋能”新机制,推动研究生、高校(院所)导师、企业导师、高校(院所)、企业、党委政府“六方联动”,选送高校(院所)导师、研究生进企业技术攻关解决难点堵点,遴选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项目开展,并集中党委政府资源赋能支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嘉兴还从中提炼出“导师+学生”的组团式科技副总选派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
嘉兴在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4家高校院所先行试点,4家单位共有1000余名理工科硕博研究生在读。“我们让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嘉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嘉兴重点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向全市企业征集合作需求,并围绕人才奖补、科研立项等方面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截至8月15日,累计排摸150家企业、205项合作需求,已有52家企业、55名企业导师与52名高校(院所)导师、104名研究生一一结对。
人才的流动,带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快流向产业链。嘉兴大学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授颜志勇在纤维新材料研发上深耕20多年,今年他与聚酯产业龙头企业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还带了2名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研发新产品。颜志勇团队最新的研发成果——抗菌发热纳米浆液,正适用于聚酯熔体直接纺丝生产线,有望转化成企业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嘉兴各地也积极探索契合自身的产学研融合路径,南湖区链接上海交大等长三角高校资源,平湖市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产业研究院建设模式,桐乡市依托乌镇实验室与温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海宁市探索“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产业人才学院建设模式……让人才在实战中磨炼,用事业留住人才。
沈烨婷、郁馨怡、晏振飞、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