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响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科技围剿战”。中兴成为第一个遭遇猝然打击的对象——关键零部件供应被切断,生产线几近瘫痪。一年后,华为也遭重击,芯片进口渠道被严密封锁。但这,只是开始。
美国并未止步,它进一步向荷兰施压,阻止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向中国出售高端极紫外光刻机(EUV),从技术源头实施“卡脖子”。一场以遏制中国高技术发展为目标的长链条封锁,全面展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围堵,并未按西方列强预设的剧本推进。阿斯麦CEO彼得·温宁克多次公开表态:“孤立中国根本没有用。”在他看来,中国有14亿人,其中不乏大量顶尖的工程人才,封锁只会倒逼中国走上更坚决、更迅猛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半导体产业起初确实依赖国外设备。2018年之前,中国虽拥有大规模芯片产能,但多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封装测试环节,核心设计和制造仍严重依赖海外技术。美国的出口管制,彻底打醒了很多心存幻想的行业人士。
正如温宁克2023年所说:“中国聪明人太多了,你越封,他们越强。”而现在回头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美封锁之下,上海微电子在2022年成功实现28纳米光刻机的量产,成为中国首台自主可控的中端光刻设备;华为在2023年8月突然开售Mate60系列手机,搭载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S芯片,制造工艺达到7纳米级别,全部在中国大陆完成;中芯国际(SMIC)在2025年宣布攻克5纳米芯片制程技术,尽管初期良率仍待提升,但标志着中国已具备高端芯片制造能力。
这些突破不是偶然。在技术封锁的压力下,国家、高校与企业形成高效联动,大量资金与人才涌入半导体行业,推动产业链从设备、材料到设计、制造的全环节内循环。
作为全球光刻机市场的领导者,阿斯麦在这场科技战中陷入两难。中国一直是其关键市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地区销售额占比高达46%。然而,在美国持续施压下,阿斯麦只能向中国出售旧型号设备。
看一组数据,2024全年,阿斯麦来自中国的销售额占比从近五成骤降至20%。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拓展其他市场弥补损失,但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半导体产业仍处于代工为主阶段,无法替代中国的高需求潜力。
封锁没有让中国停下脚步,反而刺激其多路径突破:
除了半导体,中国在电动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也快速崛起,形成多赛道并进的局面。
从历史经验看,技术封锁从来不是长期有效的战略。曾经的苏联航天、日本半导体乃至中国北斗系统,无一不是在封锁中走出独立研发的道路。
一场由意识形态驱动的芯战,并没有锁死中国,反而让西方企业陷入自设的困局。正如温宁克所说:“你试图挡住的人,只会更加努力地成功。”封锁,终成一把双刃剑——挥向别人那一刻,自己也已鲜血淋漓。或许合作才是真正出路。但如果西方继续选择对抗,寒冬先至的,绝不会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