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是一种常见且极具破坏性的灾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如今,当火灾发生时,现代社会的应对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只需要拨打“119”电话,消防队就会迅速响应,派遣配备专业灭火设备的队员赶赴现场。然而,回到古代,当火灾发生时,缺乏现代通信和高效的灭火工具,古人又该如何应对呢?古代是否有类似今日消防队的存在?
“消防”这一词并非源自中国,而是从近代日本引入的外来词。“消”意指灭火,“防”指防火,两个字结合形成了“消防”一词。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消防的传统,古人称其为“火政”。《周礼》一书中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政府便设立了专门负责火政的官员,负责管理与火灾相关的各项事务。到了汉朝,政府更是设立了一个名为“执金吾”的职务,其职责就是掌管宫外的消防工作。《后汉书·百官志》中提到,执金吾不仅要负责京城的警卫,还要负责防范火灾。在其领导下,设有多个街亭,每个街亭负责辖区的治安与消防任务,功能上类似现代的派出所和消防队的结合体。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小时候便梦想着将来能成为执金吾,担任负责消防与治安的重任。
进入唐朝后,执金吾的职务被“武侯铺”所取代。武侯铺内配备了灭火工具——水袋,这些水袋由整张牛皮或羊皮缝制而成,容量可以达到三四石,水袋内配有一根长竹管,用于引导水流。这一工具相比传统的水桶泼水方式,能够更加精准地扑灭火源,极大提高了灭火效率。
然而,早期的消防人员大多是兼职进行灭火工作,直到宋朝才有了真正的专业消防队。宋朝的消防队名为“潜火铺”,潜火在古汉语中是指扑灭火灾的意思。潜火铺的数量根据城市的规模而定,通常建在城市较高的地方。每座潜火铺内都要建设一座“望火楼”,这座楼的高度可达九米,站在楼顶可以俯瞰周围区域,及时发现火情并作出反应。望火楼内配有旗帜和油灯,用来传递火情信息。例如,白天举一面旗表示外城有火,举两面旗代表内城着火,举三面旗则是皇城附近发生火灾。夜间则用油灯代替旗帜。在灭火工具方面,潜火铺也准备了各类设备,如水桶、火叉、云梯、斧锯、麻搭等工具,甚至有的工具看上去像是拆迁用的设备。
当火警信号在望火楼上发出后,潜火兵会迅速行动。潜火兵穿着标有编号的“火背心”,防止外人趁机混入火场进行盗窃。此外,潜火兵还配备了毡帐,湿水后披在身上,有效防止火灾时的烧伤。到达火场后,潜火兵首先会使用水桶扑灭火源;如果火点较高或难以接近,便会使用远程灭火工具,如水袋。宋代还发明了一种水囊,利用动物的膀胱制作而成,可以直接扔向火点,破裂后释放水流进行灭火。此外,宋代还引入了“唧筒”,这是一种利用压强将水射向火源的工具,其原理类似今天的喷枪,使用时能够远距离精确灭火,直到清朝从日本引进“消防水龙”之前,唧筒是我国最先进的灭火设备。
然而,如果火势过大,无法通过这些方法扑灭,古人会采用其他方式来限制火灾蔓延。例如,许多古代建筑都会设置防火墙,即“封火墙”,这是一面没有可燃物的高墙,能够有效阻止火灾蔓延。如果没有这样的防火墙,潜火兵就会使用名为“麻搭”的工具,这是一种八尺长的竹竿,上面绑着重麻,通过涂抹泥浆在墙面上形成隔火层,防止火势扩展。如果火势依然无法控制,防火墙也无法起到作用时,潜火兵会采取拆除方法,在火灾蔓延的下风处拆除房屋,形成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焰进一步蔓延。斧头、锯子、大索、铁锚等工具便在此时派上了用场。
尽管这些拆迁行为可能导致房主的房屋被毁,但他们并非无法得到补偿。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如果因防火而导致房屋被拆,房主是可以申请国家补偿的。这也反映了赵宋王朝对民众的关怀与对消防工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