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岳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郑州历史名人潘安画像,郑州博物馆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后世多称为“潘安”,荥阳郡中牟县(今河南郑州中牟县)人,安平太守潘瑾的孙子,琅琊内史潘芘的儿子。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貌比潘安”——这四个字,是中国人对男性美貌的最高赞誉。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始终没有公认的答案,但潘安却永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没有确切画像流传的他,硬生生被崇尚美的中华民族遐想了一千七百多年,甚至成为美男代名词。
除了帅,他一无是处?大错特错!他是“悼亡诗”的鼻祖,一句“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写尽丧妻之痛,情深千古;他是河阳县令,让一县遍植桃花,赢得“河阳一县花”美名;他是金谷园中的风流才子,也是政治漩涡中“望尘而拜”的无奈身影。他是“潘杨之好”的模范丈夫,是无数闺中少女魂牵梦萦的“檀郎”白月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集颜值、才华、深情于一身的“完美化身”,结局却是被押上刑场,诛灭三族!
这究竟是为什么?美貌是福是祸?才华为何未能救他?那场牵连三族的血案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十三个关键词,带你走进潘安绚烂而残酷的一生!
01美貌篇
貌比潘安
潘安为什么叫潘安呢?他不是叫潘岳,字安仁吗?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这句是赞美潘岳(即潘安)的,潘安曾做河阳县令,河阳县约等于现在的河南省中牟县。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甚得百姓喜爱,传为美谈。
杜甫这里的“恐是潘安县”,就是“恐怕这是潘岳任职时所在的那个县”。后一句中,“卫玠”是历史上的另一位美男子,是较为公认说法中“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此句意思是:恐怕只有潘安所在的那个县,才能留得住卫玠这位美男子的车。杜甫是借用两个美男子的典故,来比喻他当时所看到的花的美丽。
写诗是要讲究押韵的,为了和后一句“堪留卫玠车”押韵,前一句本来应该叫叫“恐是潘岳县”,或者“恐是安仁县”,似乎平仄上都不太恰当,所以杜甫取了潘岳的字“安仁”中的一个字,加上姓,就叫“潘安”。结果,就因为这一句诗,硬生生地将潘岳改名叫潘安了。
对于潘岳的容貌,《晋书》中没有记载,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中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是说他不仅长得好看,他的神态、风采都极为出众。《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九则》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潘岳和他的朋友夏侯湛都颜值极高,喜欢一起出行,赏心悦目。
掷果盈车
潘岳的帅,是西晋人民公认的。虽然在正史中缺乏细致的描绘,五官怎样、身高几尺,但是常常用侧面描写,他怎样一出场就是人群中的焦点,他的“粉丝”如何众多、如何应援。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小时候的潘岳常常携带长弓外出打猎,在洛阳道上就被众多女性围堵,女孩子们手拉着手拦住他的马,将水果投向他的车,于是潘岳就带着满车的水果回家了。
郑州历史名人潘安画像,郑州博物馆
美男配长弓,老祖宗的审美果然伟大,而潘岳的美貌是在西晋就公认且闻名的,那时候的人们以这种朴实的热忱勾画了最早期的明星应援,让人在感叹潘岳不用自己买水果的同时不免为这位美男的性命担忧——倘若是硬的水果,把潘岳砸到了怎么办?
后来同时代的才子左思听说了这件事,可能怀抱着也不想花钱买水果的朴素心愿,或者可能想看看自己颜值怎样,学着潘岳的样子也驾车行驶在洛阳的大街上,可是他容貌丑陋,结果被路人“齐共乱唾之”,差点没被口水淹死,狼狈至极。
虽然事情的真假没有考证,但是潘岳的美貌可见一般,“掷果盈车”的四字词语,也就此流传了下来。
河阳一县花
潘岳才华名声被众人嫉妒,他的家世背景也不够硬,导致在那个极看门第的仕途时代,官途滞留了十年,他才出任河阳令。
他出任河阳县令时,曾经因地制宜,于一县遍种桃李,传为美谈。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用作咏花之词,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
这个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白氏六帖》,记载潘岳在河阳遍植桃李的史实,但是南北朝庾信《枯树赋》已有相关化用。由于意象实在美好,至唐宋成为文人常用典故,如白居易、梅尧臣等均引此典入诗,逐渐形成以花卉象征治理成就的文学范式。
白居易在《白帖》记载,“潘岳为河阳令,满植桃李花,人号日‘河阳一县花。’”李商隐《县中恼饮席》中说“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李白也曾经化用于《赠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
于是“河阳一县花”为首的成语流传下来,用以描绘地方风貌或颂扬施政成果。
02爱情篇
潘杨之好
提到潘岳,除了“中华第一美男”的标签,他与妻子杨容姬的爱情故事——“潘杨之好”,更是千古佳话,堪称古代爱情的范本,那个时代,士大夫多妻妾成群,而这样出个门都被女孩子围堵的潘岳,一辈子只娶了一个人。
潘安的《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
潘岳十二岁就定了娃娃亲,未婚妻是父亲的好友杨肇之女杨容姬。潘杨两家交好,两人青梅竹马,门当户对,成年后顺理成章结为连理。他与杨氏感情极笃,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杨容姬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精神上的知己。潘安后来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其情感内核都源于这段美好的婚姻。
然而天妒良缘,婚后第二十四个年头,杨容姬因病早亡,留下潘岳独活于世。妻子的离世对他打击巨大,悲痛欲绝。虽然此时潘岳未及不惑之年,但杨氏去世后,终身未再续娶。他将对亡妻的思念深埋心底,以“潘杨之好”的忠贞,谱写了一曲超越生死、至死不渝的爱情绝唱。
“檀郎”
潘岳的小名为“檀郎”“檀奴”。因为潘岳是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即便后来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没再娶,所以他成了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这一称谓寄托着女性对情人、夫君用情专一的热切希望,常常被化用在诗句中,以檀郎代指自己的心上人。
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中有“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李贺《牡丹种曲》诗:“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而欧阳修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有“乱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则是写女子的娇态,夫妇间的调情。
03才华篇
自西晋之后,历代对于潘岳容貌的赞誉之词颇多,如“美如宋玉、貌若潘安”“子建才,潘安貌”“多才夸李白,美貌说潘安”“花惭潘岳貌”等,这些词语里说起“有才”总会变换许多名字,毕竟古往今来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实在太多,但说起容貌,潘安这个名字就是最高标准。
然而潘岳不仅仅只有美貌,用现在的话讲,美貌只是他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潘岳不仅仅是靠美色取胜,他和一般的“小鲜肉”不同,不仅有一副锦绣皮囊,更写得一手好文章。
潘江陆海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潘岳与陆机,表示潘岳和陆机二人的才华横溢,像江海一样浩瀚无垠。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中最后一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是“请大家尽情发挥自己的文采”。
潘岳诗歌名列钟嵘《诗品》上品,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
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岳是西晋作品流传下来较多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最大特色是“情”,他感情细腻,多愁善感,是一般的男性诗人所缺少的。其主要作品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哀辞》《沧海赋》《登虎牢山赋》《狭室赋》《怀旧赋》。
金谷俊游
石崇《金谷诗叙》:“〔余〕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后以“金谷俊游”形容骚人雅士宴游雅集。潘岳被调往长安做县令期间,因为母亲生病辞官奉养,在此期间,潘岳与好友石崇附会贾充外孙贾谧,之后升迁做了黄门侍郎,贾谧开阁延宾,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陆机、左思、刘琨等二十四人,因文采盖世被称为“二十四友”,潘安位居其首。
于硕刻金谷园图象牙牌 近代 上海博物馆东馆
他们经常聚会的地点,是在一个庞大漂亮的庄园,名曰:“金谷园”。公元296年,在这个园子上演了一次著名的聚会,征西大将军王诩要从洛阳返回长安,石崇约了一大帮朋友来送行,二十四友全部到齐,载歌载舞,吟诗作赋,唱不出来或者写不出来的都要罚酒,最后将众人所写诗歌汇聚成集,叫作《金谷诗集》。
这场聚会后续影响巨大,以至于五十年后,在永和九年,一代书圣王羲之仿效搞了一次“兰亭雅集”,而金谷园的故事被后世化用为“金谷俊游”。
悼亡潘岳
上文说到潘岳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三首》怀念杨氏,开悼亡诗之先河,从此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
第一首诗写妻子去世后,自己徘徊留恋,睹物思人,忧思沉积,不能解脱。第二首诗写秋夜难眠时的思念,物是人非,辗转无眠,思念愈为深刻,最后怨叹自己不如东门吴及庄子那样看待生死问题。第三首诗写服丧已满,改服入朝,到坟头告别的情景,处处透出忧伤悲痛的深情。三首诗均通过对亡妻生前一系列生活琐事和行止的描写,寄托无限哀思,抒发真挚深厚的夫妻之情。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最为出名,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而后一句“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则读来令人回味,诗人对妻子的爱正如早晨屋檐垂落的露珠,剔透澄澈且绵延不绝,渗透进点点滴滴。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李商隐曾讲“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表扬的就是他的这三首诗。唐朝诗人元稹对潘岳的悼亡诗有个评价“潘安悼亡犹费词”魏晋时期文风是铺垫、堆砌成风的诗体还属于古体诗。
04政治篇
“拙政园”由来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园林的主人是明朝御史王献臣,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王献臣的仕途非常不顺利,两次遭遇贬谪,甚至下过大狱,受过刑罚,罢官之后,一直郁郁寡欢。
江苏苏州园林拙政园航拍
这时,他想起早在魏晋时期,有一个人和他一样,官场生涯起起落落,始终不得志,他就是潘岳。
晋惠帝元康六年,即公元296年,50岁的潘岳写下了著名的《闲居赋》,其中有“拙者之为政”,感慨自己不太会做官。于是感同身受的王献臣,便用“拙政”二字命名他的园林。
那么,潘安的“拙政”,拙到什么程度呢?真的是他不擅长做官吗?
小时候的他就“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神童”,少年时跟着父亲到处游历增长见闻,成年后求学于洛阳太学。公元266年是晋建国第二年,皇帝司马炎效天子躬耕,以上率下鼓励农事,大臣们纷纷借着文采“拍马屁”记录此事,希望能通过这个平步青云。
潘岳的《藉田赋》洋洋洒洒,震惊四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都称赞“陈义俊伟,措辞雄瑰”。朝中大臣们纷纷慌乱此毛头小子除了长得帅,竟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于是纷纷排挤,将潘岳排挤到河阳做县令。然而金子在哪里都发光,潘岳在河阳县做出“河阳一县花”的政绩,但是勤政爱民并未为他争取来升迁的机会。
而此时的潘岳有点意气用事、自命不凡,竟写诗将当时主管人事的尚书仆射山涛、吏部尚书王济、裴楷等人全骂了一遍,于是他继续被下放历练。贬到了离洛阳更远的怀县做县令,后来又做了一些不入流的小官。
后来皇帝司马炎死了,皇帝老丈人杨骏独揽政权,重用潘岳,任命为太傅主簿。政权更迭,皇后贾南风干掉杨骏,潘岳无辜被当作杨骏的同党,本应被杀,所幸潘岳昔日曾关照的朋友公孙宏求情得以逃过一劫,但潘岳被贬长安县继续做县令。那时的长安远在西北,条件艰苦,毫无前途,于是潘岳就以照顾母亲为由辞官。
五十岁的潘岳写下《闲居赋》,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自己八次调换岗位,一次提升官阶,两次被撤职,一次被除名,一次没就任,三次被外放。以后要过什么生活呢,他想来想去,给出了最佳答案——闲居。
他一方面憧憬着未来美好的赋闲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深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潘安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字——拙,那如何弃拙取巧?答曰:择良木而栖。
望尘而拜
潘岳费尽心思找的良木则是当朝皇后贾南风亲外甥贾谧,贾谧喜爱舞文弄墨,常常开阁延宾,召集文人吟诗作赋。潘岳的中介则是历史上以“斗富”出名、“穷的只剩下钱”的石崇,这位石崇同样喜欢附庸风雅,自然对潘岳的文才十分器重。于是就有了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二十四友”和“金谷俊游”。
潘岳加入贾氏集团,果然官职连连攀升,一直在七品县令位置晃悠的他,短时间内就被提升为黄门侍郎。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却丧失的是最初的那份尊严和高洁。
《晋书·潘岳传》中记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潘岳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总是等到贾谧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
元好问对此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从此,“拜尘”成为了献媚权贵的代名词。
潘岳的母亲劝儿子早点收手,人贵在知足,但是潘岳已经退无可退,欲望随着权力的增大更刹不住闸,把母亲的话当作了耳旁风。
白首同归
公元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贾后、贾谧等人都被诛杀,作为贾氏集团的重要成员,潘安自然难脱干系。而他碰到的麻烦还不止这个。赵王司马伦的谋主孙秀居然还是他几十年前的仇人!孙秀当初曾在老家琅琊担任小吏,那时潘安的父亲潘芘担任琅琊内史,是当地最高领导,潘安很看不惯孙秀的狡猾无耻,经常凌辱他。
现在孙秀当上了尚书令,大权在握,当然不大可能放过这种报复的好机会。一次在朝堂上偶遇孙秀时,潘岳试探地问道: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公你还记得当初的事吗?孙秀咬牙切齿地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直珍藏在心中,从来都没有忘记!
潘岳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没过几天,他被孙秀诬以谋反的罪名逮捕入狱,随即判为死刑,并夷灭三族。在刑场上,潘岳还意外地遇到了一个好友——二十四友之一的西晋首富石崇。
石崇也很意外:你怎么也来了?潘岳苦笑着说道:咱们不是当初有过约定,白首同所归么?原来,当初在金谷园集会时,潘岳在送给石崇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话: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寄语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我们到头发白了还能常同来同往。
没想到一语成谶,现在他们真的白首同归了——一起共赴黄泉了。
这一年,潘岳54岁。
“二十四孝图”除名
北宋之前《二十四孝》里记载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郑州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明代漆器,黑漆螺钿二十四孝图八角幢盒
《二十四孝》是唐宋在民间流传的文本记录了二十四个远自虞舜近至魏晋的二十四个孝子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记录了潘安的弃官奉母,后来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不已,最终导致夷三族,潘安的母亲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也未能幸免被杀,正因为此虽然潘安至孝但已不足以列入,故把他从《二十四孝》中删去,用宋代的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
05尾声
斯人已逝千余年,但当我们行走在河南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依然能追寻他的足迹。在郑州中牟(潘安故里),那座为纪念他而建的“潘安园”,便是今人对他最深情的缅怀。
潘安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大潘庄,是潘氏宗亲为纪念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世称潘安)而建的纪念园区。该故里园1996年由中牟县投资650万元兴建潘安文化游乐园,2012年改造为潘安文化主题公园,现存潘安汉白玉塑像、潘安墓遗址、纪念碑亭、人工湖等设施,并保留清代《荥阳潘氏宗谱》等文献。园内沿湖建有垂柳景观及秋兴楼等仿古建筑,设有游乐设施和书画展览场所。
潘安的一生,是美与才的极致绽放,也是命运与时代无情的碾压。
他让“掷果盈车”的盛景定格了西晋的浪漫,却也在“望尘而拜”的屈辱中迷失了方向;他以《悼亡诗》的锥心之痛书写了爱情的永恒,最终却带着“白首同归”的谶语,连同母亲、族人一同倒在血泊之中,连“二十四孝”的清名都未能保全。
他的绚烂与陨落,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西晋王朝的浮华与血腥,也映照着个体在权力漩涡中的渺小与挣扎。
古代第一美男潘安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触动或启发?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吧!
部分观点参考自《晋书》、《历史的沸点》(赵海峰,华文出版社,2023年3月)、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