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滑县卫生健康委一楼,一块巨大的电子屏正实时滚动着“码上诉”平台的运行数据:截至8月20日,该平台累计受理群众诉求306件。
在深化医改的关键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滑县卫生健康委创新推出的卫生健康“码上诉”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在患者与医院之间架起了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短短半年内,就高效解决了306件医疗诉求,让群众满意度实现大幅提升。
这一实践不仅成功打破了医患沟通壁垒,更为医疗治理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鲜活样本。
民生痛点倒逼机制创新:
从“回避投诉”到“主动接纳”
“以前每次看病都要排老长的队,医生简单问几句就开单子,有的说话还特别难听。”家住老店镇的李女士带着母亲到滑县人民医院复诊时,回忆起往昔的就医经历,仍心存芥蒂。
“现在好了,不满意了扫码就能投诉,医生问诊可仔细了,注意事项都交代得明明白白。”
李女士的经历,折射出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改变。
滑县是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大县,县域内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日均接诊量接近3000人次。医患沟通不足、过度检查、服务窗口态度冷漠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革除这些沉疴痼疾,今年2月,滑县卫生健康委打破传统的信访处理模式,推出集投诉受理、建议征集、实时评价于一体的滑县卫生健康“码上诉”服务平台,在全县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及诊所等1475个医疗机构的诊室、药房、走廊等区域张贴专属二维码,患者只需扫描就能通过匿名或实名的方式反映问题。系统会自动将诉求推送至责任科室,并要求其限时办理。
“‘码上诉’平台上线首月就收到了50余件有效诉求。”滑县卫生健康委行风办负责人坦言。
数字赋能下的治理变革:
从“被动压力”到“内生动力”
在滑县“码上诉”平台累计受理的306件群众诉求中,112件反映服务态度问题、34件反映环境卫生问题,分别占比36.6%和11.1%——这些数字像是一声声“提醒”:群众的需求在聚焦,问题的短板在显现,治理的压力正转化为改进的动力。
压力之下,治理效能加速跃升。“码上诉”平台运行以来,诉求平均处理时长从初期的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24小时内办结率突破50%;更关键的是,滑县创新建立“受理—转办—督办—反馈—回访”五步工作法,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可追踪、可问责的责任链条,让“接诉即办”从口号变为硬约束。
这种压力的转化,在具体场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滑县人民医院曾因“拿药插队乱象”被多次投诉,压力倒逼下,医院引入智能叫号系统,通过大数据动态调整检查设备配置,让高峰期等待时间直接缩短40%;县中医院全院的环境卫生自该平台上线后显著提升。
“这些数字背后,是治理理念的重构。”滑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建立说,“平台不仅是一个诉求入口,更像一面‘治理镜子’,通过大数据绘制医疗服务热力图,精准锁定问题高发区域,将群众的不满转化为改进的方向,把压力传导为各环节的责任,最终实现服务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从“接诉”到“解题”,从“压力”到“动力”,306件诉求的受理解决不仅回应了群众的期待,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当每一个问题都被认真对待,每一次改进都被群众看见,“码上诉”平台便成了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短路径。
制度创新催生服务蝶变: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
在滑县中心医院住院部,泌尿外科主任马德青边查看当天的“满意度评价”边说:“现在,我们每天的晨会都会通报平台数据,大家的观念真的转变了。”
这种转变源于制度设计的巧妙安排。医疗机构将平台投诉率与科室绩效直接挂钩,连续两周投诉超标的科室会被亮红灯,科室负责人需要在全院大会上作检讨;整改不力的则会被暂停评优资格。与此同时,对年度满意度排名靠前的医务人员会给予表彰。
“‘码上诉’平台让我们第一时间感知民众就医的痛点与期待。将矛盾化解于基层、消弭于萌芽,这正是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实践路径。”徐建立说,“我们的探索不会止步,‘码上诉’平台服务范围将拓展至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种等领域,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通讯员 徐淑霞 任永斋)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滑县这场医疗革新带来的温度变化。当二维码化作温暖的对话窗口,当机械的投诉流程变成贴心的服务纽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滑县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民生痛点的“穴位”,善用数字技术的“银针”,就能打通医疗服务的“任督二脉”,为健康河南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