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岛与背后支持的美国,在军事上的能力已经无法阻止大陆可能采取的“武统”行动。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困惑,既然大陆的实力已经具备,为什么至今没有采取武力统一台湾?对于这一问题,普京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中国可以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种说法,恰好与大陆一直以来的政策不谋而合,毕竟几十年来,大陆始终主张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
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就提出了“惠台政策”,试图以经济上的优惠来吸引台湾回归。具体来说,大陆不仅为台商来大陆投资提供了诸多便利,还大量采购台湾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且许多商品的关税几乎为零,甚至是无税。而这背后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经济利益的纽带,使台湾能够自愿回归。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这项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大陆方面不断作出让步,台岛方面对于两岸统一的兴趣依然冷淡。如今,台岛内部的“台独分子”反而比改革开放初期更为活跃,且在岛内的影响力愈发强大。可以说,原本期望通过“惠台政策”促成统一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反而没有有效提升岛内“统派”的比例。
因此,现如今,大陆的民间和学术界开始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将“惠台政策”转变为“穷台政策”。这一新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大陆不再对台岛采取过多让步,而是通过经济上的压力来改变台岛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实施“穷台政策”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尤其是在以往的“惠台政策”未见成效的背景下,新的策略或许能够触动台湾民众的心态。此外,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说法:“升米恩,斗米仇”。意思是说,别人帮助你时你会心怀感激,但如果帮助过于丰厚,反而容易让你产生依赖甚至怨恨。如果大陆停止对台岛的经济“溺爱”,而让岛内民众意识到,只有真正支持统一,才能享有经济利益,那么他们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微妙的转变,开始对统一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
有趣的是,台岛方面并不需要大陆主动采取“穷台政策”,因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台岛已经自觉地在进行一些自毁行为,这实际上正在加剧岛内的经济困境。首先,台岛的大量高科技企业在美国政策的推动下,纷纷搬到美国建厂,尤其是台积电等企业。这些企业的设备和员工被转移到美国,造成台岛不少厂房被空置。其次,台岛在经济和产业上积极配合美国,无论是美国的关税政策,还是产业链的调整,都严重损害了台岛的经济竞争力。例如,台岛的高科技产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台岛的经济实力。最后,台岛为了“以武拒统”,不断加强军事建设,但其自身的军事生产能力有限,无法和大陆竞争。因此,台岛只能通过从美国购买武器来填补空白,然而这种高额的军费开支让岛内经济雪上加霜。随着台岛自身经济愈发艰难,大陆若停止“惠台”,台岛的困境会进一步加剧,而大陆并不需要主动施加“穷台”政策。
其实,不仅仅是台湾问题,整个美国部署的“第一岛链”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施加压力。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冷战时期美苏的“橱窗政策”。当时,美苏两大阵营争相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制度优势,以吸引其他国家加入自己的阵营。所谓的“橱窗国家”,其实就是通过经济实力向外界展示其制度的优越性,并以此吸引其他国家的支持。西德与东德便是这一政策下的典型案例,而冷战时期的日本与韩国,在美国的影响下,也曾是“橱窗国家”。对于中国来说,通过打击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实际上是削弱美国的影响力,使得这些国家失去对美国的信心。
对于中国而言,打击日韩的经济并不需要刻意采取什么手段。因为中日韩之间在许多产业领域的高度重合,中国只要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便能够间接削弱日本和韩国的产业。比如,在汽车产业上,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崛起,让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造船业领域,中国的船舶制造能力也已经超越韩国,导致韩国的造船业陷入困境。美国虽然依然在支持日韩,但由于自身经济困境,已经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渐吞噬日韩的产业,使其经济逐步衰退。
通过对比台湾问题与“第一岛链”的经济影响,可以看出,经济手段无疑是中国应对周边问题的一项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