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建成121万亩高标准农田
科技“加码” 种田更有赚头
日前,在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的高标准农田里,工作人员操控着无人机对农作物进行施肥……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施肥、智能灌溉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和资源消耗,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据悉,截至目前,沧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1万亩。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近年来,我市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抓手,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数字化赋能,全链条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打造高标准农田管护典型做法。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开展田块整治、灌溉排水、土壤改良、农田输配电等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同时将盐碱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通过深松整地、淋盐压碱、降盐蓄墒、喷灌渗灌等措施,减少盐碱地的含盐率;利用“数字化+市场化”相结合方式,发挥农田水利设施节本、节水、增产、增收的长效作用。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和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等多方紧密合作,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下大力度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悉,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每年灌溉3次计算,亩均节省人工成本120元、节水100余立方米,增收10%以上。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丁猛
沧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