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军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随后日军便对东南亚展开围攻之势。12月9日,攻占泰国曼谷,10日占领关岛,25日攻陷香港,矛头直指国际援助物资进入中国的中转港缅甸仰光。 日军在滇缅公路上的轰炸,没有吓退南侨机工们,于是,他们试图从缅甸下手,切断中国的抗战物资链。
滇缅公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整个东南亚都遭到日军铁蹄的蹂躏,到1943年3月,日军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合围,缅甸作为中国抗战物资的重要中转站,眼看就要落入日军手中,中国抗战所依赖的最后一条生命线滇缅公路危在旦夕。 为了拯救这条战略通道,中国政府派遣十万远征军出征缅甸。
中国政府派遣十万远征军出征缅甸
此时,南侨机工们又接到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把远征军将士和武器运到缅甸腊戍,这是位于缅甸北部的军事重镇,它不仅是中国军队的集结地,也是国际物资进入中国的重要中转站。将远征军将士运送到目的地后,再装上从缅甸抢运回来的军需物资。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驻缅英军的掣肘,中国远征军虽然英勇奋战但最终孤掌难鸣,一个月后,中国远征军无奈之下只能全面撤退,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缅北,这时的滇缅公路俨然成了一副多米诺骨牌,坍塌已经无法避免。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先后花费巨资,购买先进设备和物资,准备将滇缅公路铺设成柏油路面。1942年3月,正当公路的西面的路段进行铺设的时候,日军对缅甸发动了突然进攻。
仰光港的大批没有来得及运输的物资被日军缴获,随后日军向北推进,并且打败了前来保卫的中、美、英联军,直逼云南境内怒江以西的地区。1942年4月,从缅甸畹町到怒江,难以计数的缅甸华侨、难民和溃败的士兵,或徒步,或乘车,沿着缅甸公路向中国,艰难地撤退。后有日军的追击,上有飞机的轰炸,滇缅公路上人车相拥,道路几乎无法通行。
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队
道路的拥堵不断加剧,也严重影响了南侨机工车队的运输效率。
与撤退的中国军队相反,日军则长驱直入,由于滇缅公路西段,是刚刚铺好的沥青路面,加上无重兵把守,日军的先头部队,在两天内竟然急行了200多公里,直逼怒江惠通桥。
今天的惠通桥
惠通桥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处的怒江峡谷。它曾是西南丝路古道的要津,民国时怒江唯一的桥。桥东是施甸县陡峭的等子大山头,桥西是巍峨的龙陵县松山,素有“怒江天堑”之称。
在长达1000公里的滇缅公路上,惠通桥是最重要的咽喉,桥的两头,是相对高度3000米以上的高黎贡山脉,一旦日军过了惠通桥,就可直下云南,从背后杀入陪都重庆。
惠通桥
此时,滇缅公路中国段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后撤的远征军官兵,逃亡的难民,疏散的政府机关,会合成浩荡人流向东转移。5月初,日军56师团以装甲车为先导,百余辆汽车载兵组成快速纵队,沿滇缅公路挺进滇西,3日攻占畹町、芒市,4日占领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
抗战硝烟中惠通桥
如果日军从惠通桥渡过怒江,不超过10天就可到达昆明,威胁重庆。惠通桥成为昆明乃至重庆的“生命桥”。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敌于惠通桥西岸。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炸毁惠通桥成为阻敌于怒江西岸的最佳选择。
但惠通桥不仅是日军进攻昆明的唯一通道,也是我众多军民撤退的生命通道,这使得国民政府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边是亟待运送回国的战略物资,一边是长驱直入的日本侵略军,国民政府这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那么,究竟作何选择,对当时的抗战局面才最有利呢?明天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尊重一段历史,讲好一个故事,感谢继续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